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
001 强者的美学典型
陆游和辛弃疾,都是一心想打仗的堂堂男子汉。
如果说,李清照是战乱时代弱者的美学典型,那么陆游和辛弃疾就是战乱时代强者的美学典型。
强者的美学典型,并不一定是实际上的强者。
陆游和辛弃疾没有资源,没有机会,没有身份,因此饥渴地向往着远方的沙场,动情地想象着疾驰的战马,焦急地关注着自己的鬓发,反复地擦拭着自己的眼泪。这就构成了一种如醉如痴的精神欲望,吸引了天下一切近似的心理流向,终于变成了美学典型。
强者的美学典型比实际上的强者更有号召力、更有感应面、更有造型美。
而且,一种真正美学典型的出现,与当时产生的历史环境已经脱离,变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心理笼罩,俘获着一批批有相同心理结构的人。
002 男子汉风范
陆游和辛弃疾所提供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男子汉风范。
男子汉风范有两种:一种以盛唐为标志,背景是明丽的塞外长空;一种以陆游、辛弃疾为标志,背景是阴郁的悲风战云。都很豪迈,但前一种意气飞扬,后一种凝重苍凉。
比较起来,对中国历史而言,前一种是罕例,后一种是常例。而后一种,它更深地植入了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003 英雄主义的文化精神
在失败主义的气氛下,好像中国人已习惯于逆来顺受。但是,我们从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笔下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就连弱者美学典型李清照,也发出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英雄主义的心声。
这也是中国文化在宋代发出的重要信号。
就中国文化承袭的主体宋朝而言,它淬砺了英雄主义的文化精神。
004 钓鱼城保卫战
从国际眼光来说,已经征服了亚洲、欧洲的成吉思汗蒙古骑兵,世界上谁也抵抗不了,却在宋朝遇到了有效抵抗。那就是重庆合川钓鱼城,居然抵抗蒙古军接近四十年,这实在是世界奇迹了。
在这期间,蒙古大汗蒙哥,死在钓鱼城下,蒙古帝国产生了由谁继位的问题,致使当时正在欧洲前线很快就要进攻埃及的蒙古军队万里回撤。从此蒙古帝国分化,军事方略改变,世界大势也因此而走向了另一条路,后来元朝的建立也大大减少了血腥气。
因此有人说:“钓鱼城独钓中原,四十年改变天下。”
一座孤城终于失去了继续固守的军事意义,最后一位主帅王立面临艰难抉择,后选择了主动开城以避免百姓遭到屠城。
南宋流亡小朝廷也随之覆灭了。
005 宋代文化的终结者
就在这时,又站出来一位乱世诗人,他就是文天祥,宋代文化的终结者。
他是状元、学者、宰相,以誓死不屈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宋代文化的人格力量。
元朝统治者忽必烈对他十分敬佩,通过各种途径一再请他出任宰相,并答应元朝以儒学治国。
但是,文天祥要捍卫的已经不仅仅是儒学,而是文化人格。他的遗书表明,他是在实践儒家“成仁”、“取义”的教言,因此,他的死亡是一个文化行为。
他的文化行为,还有一系列宏大的笔墨可以验证。他记述灾难的诗集《指南录》,被后人评为“一代史诗”;他更在狱中写了气势不凡的长诗《正气歌》,在中国代代传诵,成为一部精神教科书。《正气歌》以最明确的语言表述了“文化人格”与“天地元气”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中国文化重新注入了强大的魂魄。
一个国家的行政首脑,在主动走向死亡前,居然在监狱里写出了一部诗化的中国精神教科书,这在全世界都没有先例。中国文化在这种悲壮的历史关口,显得特别强大。
最后,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作为对宋代文化的归结。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读余秋雨045堂堂男子汉《中国文化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