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年级的女儿回来问了我一个问题,
妈妈,我喜欢某某某(一个男孩子),然后我就亲了他一口,为什么别人看了都大笑?
一时间,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但我绝不会否定她。
我不想给孩子设定一个“不应该表达”的内在裁判,在以后的生命中,当她有表达的欲望时而不敢表达,不断给自己负面的自我评价,不断的吸纳不愉快的感觉。
扪心自问,我很为女儿高兴。
她可以去做她认为对自己好的事情,不用为别人的看法而担忧。
02、
父母教导我们哪些行为是错的,危险的,惹人厌的,哪些是对的,可爱的,为人所接纳的,这些都是为了设定条件来训练我们求生。
不幸的是,假如我们无法达成父母的期待,就会接受某种惩罚,更糟的是,身为孩童的我们,几乎无法看清行为本身的对错和人格的好坏是无关的。
罗伊.马丁纳
在生命的最初,人是一张白纸,没有认知,人通过将自己投射到他人身上,他人给与回应来认识自己,构建自己的评价体系和内在关系模式。
如果大人给与积极的回应,表达关注、尊重、理解,那么孩子在感受到爱的同时,就构建了一个平等的、和谐的内在关系模式,在这样的基础上健康发展。这种孩子表现出来的自己更多的是热情、大方的,具有活力和感染力。
若大人以自己的感觉为主,否认或拒绝回应孩子的感受,最终这个人不仅缺爱,也没有爱的能力。与别人交往时胆怯、束手束脚,他会在头脑中不停的做着是非对错的判断,不信任自己,他的评价系统来自于外界的看法,而非内心。
或许只有当我们与我们的内在(我们的心灵或者更高层次的意识)和谐相处时,我们才会找到无条件的快乐。
所以,我告诉女儿,
我很欣赏你表达了你对某某某的喜欢;
你下次用拥抱代替亲吻,试试看,感觉会有什么不同;
好开心你能跟妈妈分享你的体验,我很骄傲你是我的女儿。
03、
妈妈,你看那朵白云像不像鲨鱼?
妈妈,你看我捡的宝石,美不美?
妈妈,你过来看看...
...
在被孩子邀请分享她的感受时,还是放下手中的工作,给与关注,不予评价,感受她的爱与快乐。
这就是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