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理论的实用基础,其实是一种基于人性本身的假设。这一假设认为,繁荣将会使人们做出无节制的极端行为,之后人们对极端行为所造成的恶果的懊悔就带来了相应的萧条时期。在恐慌的黑暗日子之后,劳动者会对其获得的任何收入心怀感激,并且从微薄的收入中开始缓慢地进行积蓄。而且这时的资本将会满足于微小的利润与快速的回报,这就将催生重新调整的时期”这是股市晴雨表中的引文。
那么,周期理论是不是在任何情境下都适用呢?周期理论的基础不是对人性的假设,而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理论基础。当然资本主国家也有国家宏观调控,但其调控能力和及时性往往又受到决策程序的制约,很难及时发挥作用。
既然周期理论的理论基础是资本主义,那么就不得不将其和资本论联系到一起,在资本论详细论述了生产过剩和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过剩,是指社会商品生产总量大大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量的经济现象。是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生产过剩可能会导致经济危机。周期理论中描述的萧条期,对应起来就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带来得的是商品供给相对过剩,商品价格下调,人们消费能力相对提升,经济相对繁荣。商品利润下降,未能进行技术创新升级的落后产能淘汰,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进入经济萧条期。
那么生产过剩和股市中的周期理论又有什么关系呢?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它反映的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资本市场的流动能力。 生产过剩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带来的是生活商品价格的下调。生活成本的相对下降,为资本市场带来了新鲜血液,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货币供给,也给牛市创造了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