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散文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美德——读《诗经》第二篇《葛覃》有感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美德——读《诗经》第二篇《葛覃》有感

作者: 今日的一缕英雄 | 来源:发表于2019-01-24 16:42 被阅读0次

      原文欣赏

    葛(1)覃(2)

    葛之覃兮,施(3)于中谷(4),

    维(5)叶萋萋(6)。

    黄鸟(7)于(8)飞,集(9)于灌木,

    其鸣喈喈(10)。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维叶莫莫(11)。

    是刈(12)是濩(13),为絺(14)为绤(15),

    服之无斁(16)。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17)污(18)我私(19),薄浣我衣(20)。

    害(21)浣害否?归宁(22)父母。

    【注释】

    (1)葛: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对生。俗名苎麻。苎麻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茎部韧皮纤维可做绳,也可以织布,叫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夏季穿用。

    (2)覃(tán):本指延长,3延伸之意,诗中指葛的又细又长的藤在山谷中到处蔓延。

    (3)施(yì):移,蔓延。

    (4)中谷:山谷中。诗中指苎麻生长的地方。(5)维:用在语前的助词,发语助词,没有实意。

    (6)萋萋:形容植物生长的茂盛的样子,有成语“芳草萋萋”。有诗句“芳草萋萋鹦鹉洲”。

    (7)黄鸟:黄鹂鸟,也有人认为是指黄雀。

    (8)于:语气助词,无实意。于飞,即指鸟儿翱翔,飞翔的意思。无义。于飞,即飞。

    (9)集:指群鸟栖落并聚集在一起。诗中指黄鹂鸟聚集在灌木之上。

    (10)喈喈(jiē):黄鹂鸟相和的啼声。此处有引申为乐声之意。

    (11)莫莫:草木生长茂盛的样子,意同“萋萋”。

    (12)刈(yì):用刀割或者砍的意思,诗中指割葛(苎麻)。

    (13)濩(huò):煮。诗中指将割回的葛草放在水中煮。

    (14)絺(chī):细。诗中指用葛纤维织的纹理细的葛布。

    (15)綌(xì):粗。诗中指用葛纤维织的纹理粗的葛布。

    (16)斁(yì):碍斁。诗中指刚做成的葛衣尺寸大小不合体或者新葛衣的纤维刚与皮肤接触引起的不适。此处引申为厌恶的意思。河南洛阳,伊川一代的方言中经常有“碍斁”的说法。

    (17)薄:语气助词,也含有稍微的意思。

    (18)污: 动词,指洗衣服,搓揉衣服以去除污渍。

    (19)私: 平常所穿的衣服。还有的说法认为是内衣。

    (20)衣: 见客时所穿的礼服。还有的说法认为是外衣。

    (21)害: 同“曷”,疑问词,哪些。诗中指哪些衣服。

    (22)归宁: 《毛诗序》中认为此诗指周文王之妻周公之母太姒在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或指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诗经·周南·葛覃》书影

                                原文翻译

            葛藤又细又长,蔓延到山谷中到处都是,葛草的叶子碧绿又繁茂。眼前是一片葛草绿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黄鹂鸟在天空中快乐的飞翔,飞倦了就停歇栖息在山谷中的灌木丛上,黄鹂鸟相和的叫声是多么好听呀,就像动听的歌声一样。

            葛藤又细又长,蔓延到山谷中到处都是,葛草的叶子碧绿又繁茂。眼前是一片葛草绿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开始收割葛草了,把葛草收割回来煮一煮,剥成细细的葛丝织细葛布,粗一点的葛丝就织成粗葛布,不管是细布还是粗布,做成的衣服穿上都很舒服。

            回去告诉我师傅,我要请假回家看望父母。快把平常穿的衣服洗干净,再把礼服也洗干净。洗与不洗的衣服都要整理好,要摆放有致,师傅的教诲一刻也不能忘记。真的是迫不及待地想回家看望我父母。,把我劳有所获,学有所成的好消息赶紧告诉父母。



                              诗意畅想曲

                    第一篇章      劳作序曲

            这首诗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序曲,以景入画,以景入情,景情并茂,开篇即兴,“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其叶萋萋”是对山谷中青碧碧绿,藤叶茂密的的葛草的如诗如画的描写,幽静的山谷中到处是蔓延的葛藤,又到了收割葛草的季节了,这时候,一位美丽的姑娘轻轻地走进了山谷中,美丽的姑娘怡情地欣赏着眼前的一片片绿意盎然,好像自己就是这许多葛叶中的一片叶子,在清晨的微风中轻轻的摇曳,这一片片的葛草也生姿了,景情合一,美丽的姑娘忘我的陶醉于眼前的绿意盎然。这时候远处的天空中飞来一群美丽的黄鹂鸟,飞落栖息在姑娘身后不远处的灌木丛上,发出一阵阵“喈喈”的叫声,黄鹂鸟鸣啭的叫声是多么动听呀,黄鹂鸟翅膀的扑落声,“喈喈”的叫声,多么像是为美丽的姑娘伴舞的歌声与舞姿呀。黄鹂鸟的歌声打破了山谷中的幽静,也把姑娘从思绪与遐想中叫醒了,这种动与静的错落有致的结合达到了一种极致的美,姑娘回过头来顾盼聆听黄鹂鸟的歌声,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这何尝不是一种乐声呢? “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诗经·国风·周南》的现实意义以及《葛覃》诗中第一章传情传神的文字又何尝没有风化的教育意义呢?——参看后文对“礼乐”与“风化”的文字介绍。

                      第二篇章    劳作进行曲

            姑娘来不及欣赏眼前的绿意盎然,来不及聆听优美动听的“喈喈”乐声,她今天是来劳作的,要收割葛草回家织布,他们可是做衣服的好材料呀,这个时候画风一转,姑娘立刻投入到了繁忙的劳作之中,姑娘就拿着镰刀弯腰割起葛草了,天气晴朗,姑娘割了一捆又一捆的葛草,涔涔的汗水沁到姑娘的额头,姑娘站起身来,擦干额头上的汗珠,继续劳作,虽然辛苦,但是劳作的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的。收哈完毕,姑娘告别了长满葛草的山谷,告别了鸣啭的黄鹂鸟,满载而归。姑娘来不及休息,就投入到了接下来的工作,因为要煮割回来的葛草呀,这可是做衣服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是刈是濩”——割葛草和煮葛草是最耗费体力的两项工作,姑娘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工作,她把一捆一捆的葛草放进烧开的热水里,煮好捞出,从葛草的茎藤上剥下韧皮,也就是麻丝,然后再拿清水洗干净麻丝,晾干,将细细的麻丝纤维捻成细细的长线,一团一团的缠绕好,做成麻团,这是多么细致的工作呀!接下来就开始进行梳麻织布的技术活了,这可是这么长时间里师傅言传身教,姑娘耳濡目染学来的。姑娘来到了织布机前,放好线团,把每一条线头都牵入到筘齿里头,这可是心灵手巧的一位姑娘呀,一会儿功夫就都把线牵好了,每一条经线都从筘齿里穿过,由于这一道工序的需要细腻的耐心和不能有丝毫的差池,所以也为中国的传统国学文化里带来了一个成语“丝丝入筘”,后来这个成语也写作“丝丝入扣”,麻丝入筘后,还不能进行织布,还要上浆,姑娘把早已经熬好的糯米浆刷在经线上,就开始织布了,随着姑娘熟练的操作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纬线穿入了经线,梭子飞快的左右运动着,织布机上的梭子和脚下的综片的摆动,经纬线的左右交和,纵横经纬,谱出了一曲织布忙的进行曲,一匹匹的葛布织出来了。这位长发及腰的美丽姑娘坐在织布机前劳作的场景是多么美好呀,姑娘不光织出了细密的葛布“絺”,还把粗一点的麻丝也没有扔掉,又织出了粗葛布“绤”,这是以为多么节俭的姑娘呀。然后姑娘就开始给布匹染色,把一匹匹的葛布放入靛池中(池塘底部青色的淤泥里,经过一段时间,淤泥里的淤青色融入到布匹的纹理里),然后再取出来,洗去污垢后,布匹的颜色就成了青深色的了。就是“深衣”,有诗可以为证: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诗经·卫风·东门》”,姑娘的布匹终于大功告成了,一定要给自己做一件漂亮的新衣服,一定要量身定做,穿上之后要大方得体,要美丽动人,然后姑娘穿针入线,一针一线的缝制衣服,针头穿插,缝线如流,这场景不就是一曲缝衣忙的进行曲吗?漂亮的新衣服做好了,姑娘坐在铜制镜子前,她是在干什么呢?原来是在精心地打扮自己,用什么话来形容这位姑娘的美貌呢?我是词穷,想不出来了,只好抛砖引玉借用诗经中的话来形容这位姑娘了:“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服之无斁”新做出来的衣服穿着真是很舒服,大方得体,铜镜前的姑娘脸上洋溢着喜悦欢快之情,透露着辛勤劳作之后的劳有所获的无限快慰和自豪。

                      第三篇章      归宁曲

            姑娘在师傅跟前学习劳作制衣的工艺,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回去看望父母了,真是想念父母了,不知道父母的身体是否康健,我要在师傅跟前请假,告诉师傅我想回家看望父母,要把自己劳有所获,学有所成的好消息赶紧告诉父母,让他们高兴一下,一家人团聚是多么其乐融融的一件事情呀,给老师请假之前一定要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该洗的衣服全部洗干净,干净的衣服也要整整齐齐的折叠好,摆放有致,学习女工是一件非常细致的事情,一点儿也马虎不得,这也是师傅平时教诲的,回到了家里,父母见到女儿的欣喜与慰藉,女儿见到父母的喜悦都是一片其乐融融的乐声。

            本诗中还有一个需要解释的就是葛草制衣,鉴于影响诗歌的鉴赏与阅读速度,我就把详尽的注释放到了这里

            葛:又叫苎麻,荨麻科苎麻属亚灌木,苎麻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就已经有了种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苎麻布和细麻绳,距今已经有4700余年,苎麻是中国特有的以纺织为主要用途的农作物。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

            苎麻茎部韧皮纤维有光泽,耐霉,易染色,用苎麻为原材料所织的布就是夏布,夏布也就是夏天所用的布,苎麻织布,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首先从种麻开始,经过收割,煮麻,剥麻,绩麻(有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打麻,成线,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整形,印染等多道工序纯手工织成布匹。《礼记》中的深衣就是由苎麻纺织而成的一种衣服。

            “诗言志,歌咏言”,这是一位勤劳,美丽,善良,好学,礼貌,尊师,孝顺又快乐的姑娘。我想这就是《葛覃》入选《诗经》的最重要的意义了吧,前人认为这首诗歌描写的姑娘就是周文王的妻子太姒在出嫁之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太姒勤劳的美德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而且《诗经·周南》就是周公所居住的地方所产生的诗歌,用以风化人民的教育意义很大,我认为这首诗就是周公歌颂母亲太姒勤劳的。勤劳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美德,勤劳这一美德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学习这首诗歌还有必要从“礼乐”和“风化”两个概念入手

    一,礼乐概述

            西周初年,周成王(周武王之子)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公还政于成王,经过武王的励精图治与周公的辅政,周朝逐渐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此后,周公为了辅佐成王“安人心,定天下”,便着手制作礼乐,希望通过典章制度,礼仪规范,干戚乐舞(干就是盾牌,戚就是斧头,手持盾牌和斧头跳的一种舞蹈,干戚比喻乐舞),以达到风化1天下的目的。【礼乐本是源自于原始社会的祭祀舞蹈,而且礼和乐是分开的两种形式,礼是祭祀时供奉的祭品,用于祭祀神灵;乐是歌舞,用于娱神献舞所以在原始社会时期,礼乐的主要功用是敬神灵。】

            周公博览典籍遍访贤士。三国时,魏王曹操就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周公为制作礼乐呕心沥血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这一浩大卓绝的工作。一是大量阅读前代文献资料、典籍,借鉴前代的经验。二是寻访许多贤士和下层人民,向他们征求听取意见,了解民情,周公居住的洛邑城内有许多银商遗民,其中不乏具有真知灼见的知识分子和典籍资料方面的专业人才,周公亲自登门拜访,征询他们的意见。周公还亲自前往各个诸侯国,向他们请教各地的特有礼仪和风俗习惯。“礼乐成,天下安”,周代礼仪终于在周公的孜孜不倦的工作之下完成了。乐也是源于祭祀的,是与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周公用同样的方法造成了乐。“乐由中出,礼自外作”说的就是礼由外在来规范人伦,而乐则是通过乐曲和歌舞来始这种制度更加深入人心,礼与乐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使人们从内心产生对礼的认同,在西周,乐舞与礼仪相配,有十分严格的制度,不同的等级配有不同的乐舞,周公制作礼乐就是希望用礼把人们的身份区别开来,用乐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起来,使整个西周社会尊卑有序,又能和睦融融。

            西周的礼乐制度有其完整的体系,是一套非常繁复而且相当完备的规章制度,而且是成文的法典,主要记载与《周礼》,《礼仪》和《礼记》中,有规范日常生活的冠礼,丧礼,聘礼,乡饮酒礼,相见礼;有规范祭祀的祭礼,祭天礼,祭地礼,祭社稷礼,祭宗庙礼;有饮食宴客的飨礼,燕礼;有规范君臣上下之制的觐礼,朝礼;有军队出行的军礼等。其实礼仪法度已经涉及到了西周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些礼仪规范的目的在于使“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节有等宜”,

    《礼记》目录 《礼记》目录

            现在反过来看这首做成于西周初年的诗《葛覃》,其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二,“风”字的演变和《国风》的含义

    “风”字演变

            风,(繁体写作“風”,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说文解字》)

    1,本义,名词。跟地面大致平行的流动着的空气。有词语风雨无阻,风雪交加,风卷残云等。

    2,消息,新闻。如词语闻风而动,望风而逃等。

    3,没有证实的或者没有确实根据的。如词语风传,风闻等。

    4,表现在外的景象或者态度。如词语风景,风光,观光等。

    5,风气,习俗。如词语移风易俗,风俗,蔚然成风等。

    6,一种疾病的名字。如抽风,通风,风寒等

    7,古代称之为民俗歌谣的文字,如《国风》,采风。

    8,动词,吹。如风俗教化,风化

    接下来重点说一下风字的第八个动词含义“风化”

            风化:第一个意思就是指岩师或者别的物体在地面经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的侵蚀,而受到破坏分解。

            风化:好的行为举止,尤其指美德的浸润人心,上行而下效,用以教化人民。

          《诗经·国风》里的《周南》和《召南》就是“用之闺门乡党邦国而化天下也”。

            这一特征在《诗经》中很明显,尤其是本诗《葛覃》中刈葛制衣的姑娘的勤劳的美德,(暂且抛过前人望文生义的解释,抛过古人繁文缛节的抠字眼,抛过前人对诗中女主人的身份的探究。)这一美德不就是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吗。这一美德历久而弥新,为我们中华民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华民族对于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与光大,让我们整个民族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在更加光明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美德——读《诗经》第二篇《葛覃》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hu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