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聊中医

作者: 雪若黎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19:10 被阅读0次
    浅聊中医

    我并非中医专家,也不是什么中医药研究爱好者。所以我只能就我了解到的,我看到的现象,做一个浅显的分析,我说的对与不对,每个人的衡量标准都不一样。我只是表达我自己的观点,不想引发口水战。所以看完此篇,想要抒发各自观点欢迎,谩骂甚至人身攻击,请走开。

    说到中医,我想大家脑海里大概跟我一样,蹦出来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上面这张图吧?说到中医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呢?针灸?推拿?养生?足疗?食疗?偏方?封建迷信?江湖骗子?

    关于中医我身边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完全信任中医的舆论,一种是完全排斥中医的舆论。不管是哪一种,反正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作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常识的普通老百姓,到底该相信谁呢?

    相信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每个人对中医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中医神奇有效,有人觉得中医就是江湖郎中骗人钱财的把戏。

    可是不管你相信哪一种,你都不得不承认,中医是世界医学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医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理论体系。

    我记得很多年前我听《罗辑思维》讲中医,罗胖就在节目里公然诋毁中医,而且拿了不知道从哪儿得来的中医案例来作为他的理论依据。就罗胖的言论我当时非常愤慨,因为任凭谁也都听得出来,那样完全偏颇的案例是带着非常浓重的主观情绪的。作为一档受人追捧的读书类,面向公众的节目,这样诋毁中医,我觉得有失公允。

    我不是在为中医打抱不平,我只是觉得,对于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听风就是雨,更不要带着臆想出来的情节大肆舆论。可能你也确实亲身经历了中医不但没有治好你的病,还让你更严重的事情。但是就此你就再也不相信中医了?那我还想说,每年死在西药和手术台上的人不计其数,难道这些人的亲人朋友,下次有病就不吃药,不去看西医看了?

    现在有很多西医科普的公众号和APP,完全站在西医理论上来进行医学科普,难免会对中医一些方法提出完全不同的解释。

    这些医学科普公众号和APP都做的非常棒,我也订阅,也会看,但是每每牵涉到中医疗法的时候,就会被冠以“心理安慰法”的头衔。

    我不是想要批判这些医学科普的公众号。我只是觉得,为什么,医学科普只科普西医理论,而不科普中医理论呢?为什么不能把中西医各方研究成果一并拿出来讲呢?为什么不能给予公众一个更加全面的引导呢?

    我记得罗胖那期节目里说过一句话,中医几千年来,治好的病人那都是病人走运。那期节目我没听完......他说到这里的时候我直接把音频关掉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听过他的节目。

    难道在西医发展的几千年里,就没有人被治死的?如果西医发展过程中因为技术手段,科学发展局限导致医疗失败能被接受,为什么中医就不能?更何况我们还是中国人,怎么就外国的月亮是月亮,中国的月亮就是探照灯了?

    好了,牢骚有点发的太多了。可能由于你本身是排斥中医的,所以看到这里就已经看不下去了。不过我还是真诚的恳请你在关掉这篇文章或者在心里骂我的时候想想我提出的疑问吧。

    浅聊中医

    其实在听百家讲坛罗大中讲《大国医》系列节目之前,我对中医的理解仅仅也只是上面这张图里的四个字——望、闻、问、切。

    什么是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观看。一个病人来看大夫,大夫要先看这个人整体的身形体貌,面色苔象来初步判断他身体出现了怎样的症状,有时候甚至要到病人居住的环境实地走访一下,看看周围都是怎样的环境状态,有怎样的微生态系统。

    闻,主要指的是听,听病人怎么陈述病情,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也是要嗅一下体液的味道。

    问,从观察和询问大夫会产生一些疑问,来询问病者一些相关问题。

    切,自然就是诊脉了。一般中医都是要把左右手的脉象都摸一遍的,但是切又不仅仅只是诊脉,比如让你躺下,敲打敲打你说不舒服的地方,按揉按揉某个穴位。

    如果你去正规的中医院看病,基本大夫都会遵循这个诊断流程。

    为什么中医会有这样的诊病流程呢?这就得从中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说起。

    具体我就不讲了,我就说一个共识,最早的中医基本都是道士。比如药王孙思邈。

    道家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而这个阴阳五行学说既是传承自《易经》又指导了中医发展的方向。

    所以大家很容易就会发现,中医里面很多理论都和《易经》中的许多理论相通,相同。因此,在中医发展中,历朝历代的中医,都是要看到病人,并且根据“望闻问切”的结果来实施具体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病的。

    大家小时候应该都学过这样一篇课文《扁鹊见蔡桓公》,具体内容大家还记得么?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同样的病,在同一个人身上,发展阶段不同,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中医发展出了除了方剂以外的各种治疗方法。

    浅聊中医

    由《扁鹊见蔡桓公》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中华名医代表的扁鹊更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提出了“治未病”的医学理论,而由这个故事发展而来的成语“讳疾忌医”讲的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就此看来,发展到今天西医才提倡的疾病防治理论,我们的中医早几千年就有了这样的意识,西医提倡的营养均衡,运动健身的理论,在中医来讲,不就是食疗和“五禽戏”嘛?【注:“五禽戏”是华佗创建的一套中医养生保健操,这套养生保健操后来发展演化为赫赫有名的“象形拳”。】

    或许说到这里,还是有人不服气,说西医外科,中医没法比。这点我承认,现代医学西医的外科确实比中医要厉害,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中医没有发展过外科技术啊。

    那么我推荐一本书给你——《中国远古开颅术 》。这本书是2007年3月1日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韩康信。这是我国首部专门研究古代人类开颅术的专著。

    说到外科手术,不得不说的就是麻醉药。可是你们知道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是谁发明的吗?

    华佗。

    华佗发明的麻醉药那个时候叫做“麻沸散”。只可惜,他要给曹操做开颅术,被曹操当奸细给杀了。这么一个历史偶然事件,却导致了中医外科刚刚萌芽便走向了衰亡。

    我想,如果曹操当年没有杀死华佗,说不定,我们现在就能有一本华佗的外科手术著作了。而中医的发展,也绝对不是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不过,中医外科发展受到的打击和制约是偶然,也是必然。毕竟,在古人看来,开颅开腹,定是必死无疑,所以在这种思想的约束下,中医外科也就没有了良好生长的土壤,就算华佗不死,也未必能发展顺利。

    好吧,放下这个已经被扼杀掉的婴儿不说。我们还是来说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医吧。

    我相信看过中医的人,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治疗方案都是方剂或者膏方治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药。那么为什么,在众多中医治疗方案中,方剂学会如此独树一帜,横扫天下呢?

    这事儿得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说起。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医学和科学著作得以流传散播,从而大大提升了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到了宋代,中医已经是相当相当发达了,可以说中医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宋朝,又特别重视医学的研究和发展,

    宋代专设"校正医书局",集中了一批著名医学家及其他学者,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很多医籍如《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都是经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此外对著名医籍又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注释也相继出版,对当时医学发展非常重要。

    宋政府和医家编著了大批书籍。宋廷曾多次向全国征集资料,编成统一医籍发行全国。一方面整理了前代的本草文献,并总结对药物学之新经验;因而当时有大量本草药典出版,成为同期世界药物学领域中的先驱。

    另外,宋廷又设立"尚药局",广泛地收集宋代以前之方剂及民间验方,编成大型方书。宋代名医既多,亦都编撰各自的验方传世。

    于是乎,宋太宗赵光义便任命翰林医官使王怀隐等人,遍寻天下,历时十四年,编纂成《太平圣惠方》。

    对于赵光义来说,他想要组织编纂这部书的目的,在于集天下医方于一体,方便老百姓能自己在家查阅药方,让请不起大夫的穷人,看这本书就能给自己治病。(讲真,我非常敬佩赵光义有这种医学科普的眼光。)

    但是没成想啊,他的这部官方医书一经问世,就注定造就一大批懒惰的大夫。

    人都是有惰性的啊,既然一部既全面又权威的中医典籍问世,那么多少大夫,在“望闻问切”这方面下的功夫就少之又少了。

    在多少中医大夫眼中,这本书无异于万能灵药,不管病人具体情况如何,只要是与书中记载的情况相差无几,就拿对应的方案来治疗。反正总有被治好的人,治不好嘛,自古也都是常有之事,却再也没有人去研究“望闻问切”的初衷与实际临床意义了。

    从“望闻问切”的中医诊断方法中,其实可以明确的看出,即便是同样一种病,生在不同人身上也是有不同的症状的,因为,生活环境,身体本身的差异,都导致了同种病症的不同表现。这个理论在西医也同样适用,比如高血压,有的人会头晕,而有的人就不会头晕。

    所以在宋代以前,中医倡导的“千人千方”到宋代以后逐渐被“千人一方”所取代

    宋代是中医学发展的顶峰,但也就此让中医走上了一条日渐没落的不归路。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大概自此被绝大多数习医者抛之脑后了。《太平圣惠方》中的方剂学也像《新华字典》一样查阅方便,现拿现用,从此一统天下,方剂学成为现代人普遍对中医的认识。

    在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战乱瘟疫,使得中医更是没有广泛的用武之地。快速起效的西药,西医学术在中国迅速发展,被老百姓广泛接纳。

    不得不说,中医走到今天这一步,与长期战乱,和总体民众的医学知识极度匮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就像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正在经历着从没落到崛起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困难的。但是医学和科学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对于西方医学更多的了解之后,也逐渐看到了中医理论对西医理论的互相佐证,互相弥补的一面。而中医“治未病”的医学理念也逐渐被西医认可、重视和普及。

    这世间没有绝对的真理。所以,我还是希望所有人,都能用一种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医和西医。

    只要是可以让人类和这个星球上的物种更好的繁衍生息的医学,都应该有更为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相信,终有一天,中医会再次崛起,和西医一起组成一个完美的医学体系,引领全人类走向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聊中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ie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