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孩童时,每每朗诵“床前明月光”,或者“鹅鹅鹅”,都摇头摆尾,心情爽朗,觉着那些古人咋那么有趣呢?
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古文都是要求背诵的,有诘屈聱牙的句子,也都囫囵吞枣地先背下来再说。记得有三次,读着背着,手臂酥酥的,过电一般:
第一次,是背诵《论语》中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想像那一个画面,2000多年前的孔子,站在飞奔而去的大河边,发出感叹,时间一去不回头。觉着孔子非常亲近,离我们一点不远。因为感触都是一样的,我第一次看见海,也是呜咽不能语。
第二次,是读苏轼的《赤壁怀古》,上来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还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当时感觉特别奇妙:苏轼怀古人,千年之后的我们在怀念他。他在那里看风景,如今他又照进现实中的我们?
我除了惊叹他旷世的才情,最惊讶的是他有文人身上很少见的豁达开阔的心胸。
第三次是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隔着书本,李白的豪迈迎面扑来,让人热血上头,三呼过瘾:我一边想着怎么会有如此狂放不羁,才高八斗的人呢?一边禁不住想衣服都当了买酒喝了,冬天一家老小可咋过呢?
毕业后,接触古诗词并不多,前几年,偶然读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读到这里,心里一动,那种麻酥酥的感觉又回来了。
也许只有大学问者,才能信手拈来如此贴合又美妙的词来表达人生的三种境界吧。
“我是谁?我能做点什么?”谁长大后,没问过自己这些问题?谁在立志阶段不迷茫呢?
这时候别人是帮不了你的,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才会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当确定目标了,我们愿意为了它,努力飞奔,即使吃苦受累也在所不惜,像不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而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很努力了,一路风尘仆仆,风餐露宿,可是还是感觉目标终成梦想,永不得实现。
可是或许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现在我理解程颢所说的“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越久越深”。
真幸运,中华那么古远的时代,大浪淘沙后留下这些千年的馈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