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唐诗共读第一期小结 ——“含”“英”“咀”“华”

唐诗共读第一期小结 ——“含”“英”“咀”“华”

作者: 葉傾 | 来源:发表于2020-04-01 15:35 被阅读0次

    “含”“英”“咀”“华”

    ——读诗法之浅思

    叶倾/文


    今天已是人间四月天,唐诗共读第一期不完美收官。不完美之处在于最喜欢的第十首诗没有认真赏读,真的是“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读诗,需要安静,需要心境。此刻,嘈杂的下午,头脑昏沉,心不静,读诗解诗,只能是勉强了。

    回望这一期的十首诗歌——其实额外给自己加了几首,是十位诗人的代表作,应该是他们个人的艺术创造的巅峰。好诗,好在哪里?好在其语言,佶屈聱牙的诗文,无法被纳入好诗。最好的、最能打动人的,是诗中的诗人的生命。初唐十首诗歌,总体上看,生命力量还是偏弱的,境界不够阔大。但是,联系到初唐之前诗坛的低糜,他们又是杰出的,基本上革新了之前的诗,开启了盛唐诗歌的大门,可以认为他们既是承前,又是启后。想想,如果唐诗史上,如果没有这些诗人,谁来指引唐诗的方向。如果没有沈宋,何来杜甫的律诗。

    如何读诗?

    读诗,我习惯性地教学生“知人论世”,事实上这也是我读诗的“自觉”,这不是个好的习惯。其实,对于一流的诗,这个习惯并不太好。诗是超越生活的艺术创造,它并能等同于生活现实。我们喜欢诗词,并不是因为喜欢诗人,当然情感因素是有的,比如我喜欢苏东坡,就会爱屋及乌,喜欢他的诗、词、文、书。但情感因素不是重点。

    如果都以生活的现实与真实来读诗,岂不谬哉?对于晦涩的诗,“知人论世”倒是个路径。

    喜欢“文本自足”的这种说法,但是呢,我们毕竟离古人毕竟遥远,借助于诗人及其思想、创作背景,的确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想理性地区分、判断,的确很难。

    读诗,很费神,需要理解那不多的字构筑的世界,理清、连贯起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意思,用联想、想象填补其中的“留白”,也正是在这一番的思虑之后,形成自己的认识、感受、理解等等。

    怎么样才能读得快乐或者有感觉?读出来,或者听名家的配乐朗诵,在声乐之中感受它凝练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无数的美。闭嘴、闭耳,只是用眼睛看、心理读、脑中思考,并不能完全体会到诗歌的美好。

    《诗•大序》中描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诚如是!

    虽然如此,我张嘴读得太少,之后的九期,一定要张嘴读之,哪怕少写一些解读。

    想到一个成语——含英咀华,英与华(花),好比那一首首好诗,面对它们需要“含”与“咀”,方能品出其芬芳。

    本来想把十首诗做个整体的梳理,没想到罗里吧嗦,说了这些,可能这就是我潜意识里觉得这是重要的,也是做得不好的。抄抄诗,写写解读,其实还远远不够,读得快乐吗?与自己的生命建立起联系了吗?恐怕都未必,以此小结,也是反思,警醒自己——采用适宜的方式读诗。

    2020年4月1日星期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诗共读第一期小结 ——“含”“英”“咀”“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la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