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金庄随想

王金庄随想

作者: 老的山羊 | 来源:发表于2023-12-06 16:28 被阅读0次

    2023年4月,我与节减、凯德、老潘自驾游滏口陉道,27日的计划之一是游览河北省涉县井店镇王金庄,节减介绍:这里看五彩梯田,下去览石头村。

    当天上午,汽车在太行山间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来到一条几百米长的隧道,隧道两侧和顶部不规则,没有加固构造和照明灯,明显看得出人工打凿的痕迹。穿过隧道拐个弯,山路陡然盘旋下降,路旁不远处有片小广场,场子上有几座山石垒成的建筑和一组群雕,遂停车一看。

    那几座大的石房子包括房顶,完全是山石搭建,叫石庵子,就是大田中间居住、歇脚、存储用的房屋,现在当地有文化的人,取《诗经·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之意,雅称之为“田庐”。

    那组雕塑是2016年井店镇抗击7月19日洪水的象征。据说那天,井店镇一带降雨量达到四百毫米以上,全镇近六万米道路被冲毁,很多村庄所淹没,二四六户民房受损,经济损失达到五千多万,洪灾爆发后,当地进行了抗洪重建工作,取得一定进展,雕像就是纪念。

    在小广场两侧的山上,梯次分布着一道道石堰围起来的块块平整的梯田。

    接着我们上路驶行,继续盘旋下降,直到山谷里的王金庄。王金庄位于太行深山中的谷底,与世隔绝,自古是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相传,元末明初,王家先祖王金为躲避战乱搬迁至此地,王金庄也由此命名。

    这里地势险峻,沟壑纵横,石厚土薄,自古就有“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吃水比油贵、吃粮更发愁”的说法。以前到王金庄得翻山顶走山坡小路,崎岖蜿蜒盘旋。

    现在,那条隧道是通往王金庄等周边几个村的要道。1969年,王金庄的领头人王全有,带领全村的一千二百名劳力,扛着铁锤、钢钎,爬上村前的桃花岭劈山修路。他第一个腰系麻绳,挂壁半山,干了九个小时,在崖上打出第一个炮眼。短短四个月,他们削平十一个山垴,开凿出隧道,修通十三华里长的盘山公路,汽车开进了王金庄。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的历史可追溯至十三世纪,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七百多年来,村民们日复一日地做着同一件事:筑石、垒堰、填土,在石头山上造出一块又一块梯田。

    王金庄耕地少得全县闻名。为了改变生存条件,从1965年春起,王全有带领带领二百人的治山专业队,首先驻进千年未曾开垦过的岩凹沟,劈土造田。山荒坡陡,石厚土少,他们把石头在沟底砸碎,搬到陡坡上,在梯田外层垒大石,中间填碎石,然后从石缝里抠土,从山垴上刨土再担到梯田里。甚至收工时,王全有还要告诉大家把灌到鞋里的土也倒出来。治理“南天门”时,王全有脱掉鞋子第一个爬上崖头,硬开出一条能放下脚的小道,让四十多人手拉手攀上去,传石运土。八天后,一块“天门悬田”修成。不分春夏秋冬,整整七年的时间,治山专业队以六七百工日修一亩田的功夫,在五十七条大小山岭上垒起了三百五十公里长的双层石堰。每造一亩梯田就要垒两丈高、一里长的双层石堰,挑近万担土。

    不能造田的山坡,王全有种上了三十万棵花椒树,独特的自然条件,使花椒也成了村民赖以生存的财富之一。当地生产的“大红袍”花椒以皮厚、味香、油性大闻名;生产的“崇香”花椒有“十里香”的美誉,是花椒之中的精品。先后荣获第四、五、六、七届中国(廊坊)农副产品暨农业技术交易会名优产品。首届中国(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名优产品奖。花椒一年收入达五十万。王金庄还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建了辐射晋冀豫三省的花椒交易市场,解决了花椒、核桃等山货的销售难题。

    1983年,王全有因病去世。

    1988年1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评估团的专家参观王金庄万亩梯田时惊叹:“中国人了不起。”2014年,涉县王金庄片区旱作梯田被原农业部认定为中国第二批农业重要文化遗产。2022年5月20日,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1月9日,涉县王金庄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中国的第二长城”。

    王金庄现有五个自然村,从一街到五街,五个村子沿着两山之间的平坦地带交错分布,呈狭长状。中间一条主干道贯穿五个村,主干道两侧房屋依山排列,参差不齐。几百年形成的石板街道,长达二千多米,宽窄五百多条石砌小街巷纵横交织,是古村的基本形态。

    王金庄的建筑有着明清时期风格,石块搭建的房屋呈不规则状分布,窗户是石拱券,石头铺的台阶被踩踏的光洁如镜,有的住户门楼两侧的对联都是在石头上雕刻。目前,村里保存着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六百多幢,四千多间,建筑面积约二十五万平方米。因地制宜凿砌的不规则而风格又统一的石头房屋、凹凸的石槽、光滑的石板路,无声地诉说着岁月。走进王金庄,就走进了石头的世界。这里是石头建筑博物馆,石街石道、石房石墙、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桥石栏、石碑石碣、石井石廊、石槽石臼,以及大小不一的石庵子点缀在旱作梯田中,穿越着古老的岁月。

    王金庄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被评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在现代化逐步普及的现在,王金庄人的农业耕作工具主要却还是毛驴。因山区的环境限制,村民上山、下山、播种、收获都是在驴背上完成,驴子是他们的主要劳动力和交通工具,也是他们的朋友,全村几乎家家都养着驴,门口拴着的驴。每逢冬至,村里人都要给驴子过节、过生日。这是一个生活在驴背上的村庄。

    电影《艳阳天》、《笨人王老大》、《浴血太行》先后在这里拍摄。王金庄还将《艳阳天》的取景地打造成了“艳阳天广场”,广场中间是艳阳天的人物雕塑,另一侧则展示王全有等王金庄人艰苦奋斗的事迹。这里还拍摄了一部以王金庄为原型的电影《驴背上的村庄》,影片讲述了一个至今仍然完全保留着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村庄里,农民一年四季生产生活的故事。

    王金庄名气渐盛,梯田、石头以及毛驴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庄稼人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工具,如今,成了王金庄独特的景观,被外人注目。多年来众多画院师生都到这里写生,也逐渐前来了越来越多慕名的外地游客到这里采风、参观。

    现在,王金庄人仍然保留着山里人的质朴和勤劳,面对游客坦然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在这里,看不到小摊贩,听不到叫卖声,是一个尚未被商业侵袭的小山村。

    看着王金庄山沟里梯田规模,我不由地想到了山西定襄七岩山那里的梯田。

    七岩山是一处山西的旅游景点,那里流传着春秋战国时期的传说,还保存着东魏、北齐到隋唐等朝代的雕塑。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在七岩山西边的崇山峻岭里,有更大面积延绵成片的当年修整出来的梯田。我第一次目睹如此规模的情景时,惊讶得瞠目结舌!头脑中立刻涌出的字眼,就是“人定胜天”!

    有人曾认为那是“大寨田”,我则以为,这绝不可能是短期学大寨的产物,而是七岩山勤劳的人们世世代代流血流汗整修出来的。

    在北边山上的最高峰处,矗立着西晋时期的摩崖石,上面镌刻着西晋“晋使持节监并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关内侯”胡奋,平定并州鲜卑叛乱的记功事迹,以及其登高望远的喜悦心境。山梁旁侧就是一条盘旋曲折的土道,下通定襄小平川,南通忻州盆地,东向通往阳曲,这是一条忻定盆地通往太原盆地,滹沱河流域通往汾河流域的千年人畜古道。曹魏迁匈奴五部之一居于此处,嗣后战乱不止,古道两侧大约那时就有人家了,梯田的开垦也应当兴于此时。

    只有天长地久、持之以恒的辛劳,才能有如此规模巨大的梯田群!现在,山里的村子都整体搬迁下山,大片的梯田废弃了,村子里只剩了个别养殖户,在几块地里种植着土豆、谷子,真是可惜!如此壮观的景色,实在不该荒废,凭空浪费劳动者祖祖辈辈的血汗。看看王金庄,辛苦付出了,收获有了,现在荣誉也有了,更主要的是衍生出了另外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而定襄这里,就这样荒废了。

    如果现在当地政府雇佣几个农工,日常料理土地,播种庄稼,无论收成怎样(以前也不会高),只求庄稼随季节自然生长。春、夏、秋、冬,五颜六色,每天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光线变化,把它作为摄影基地扶持起来,结合周围的古迹和农家乐,寂寞的大山逐渐会变得生动热闹起来的……

    唉,姑妄言,随他们去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金庄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mj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