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庄梯田

作者: 李彦国 | 来源:发表于2019-09-28 09:19 被阅读0次

    一,王金庄梯田就是从山脚开始,环绕群山,从下到上,一层一层地用石头垒堰挡土,直至山顶的雨养+驴养的旱作梯田。

    冬季里,无人机拍摄的王金庄梯田

    到了王金庄,站在山下往上看,满山都是石头砌的地堰,攀上山巅往下看,层层梯田连在一起。村里不缺赵树理笔下李有才那样的板人板话,他们说:“往上看,一道堰,往下看,地连片,层层梯田,绕山转。”这些随口说出的儿戏笑话,却精准地概括了王金庄梯田的特点。

    王金庄村,地处巍巍太行东鹿,座落在四面环山的深旯旮里,十分避塞。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还是靠骆驼毛驴驮进盐巴和灯油等基本的生活用品。1979年,解放军帮我们打隧道修公路。风钻工曹海魁在5月1日,第一个将隧道戳透。

    早在700多年前,梯田就开始修建了,之后,不断扩大,不断维修。联合国的官员把梯田石堰比作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也没修700年呀。长城长,没有王金庄梯田石堰长,孟姜女哭长城,王金庄人同样有着孟姜女哭长城般的历史悲壮。

    先民苏泰福,双目失明,在北坡崖头上面摸摸戳戳修梯田,大石头垒外墙大堰,小石头贴内墙里坯,十分艰难。

    有一天傍晚,邻居说,金爱在大庾岭修地,被山坡上滚下来的大石头活活砸死了。正值青春花季,她把生命献给了梯田事业,她是五街人,我是四街人,我不认识她,但她的名字永远刻在了我的心里。

    王金庄的山,陡峭险峻,极不规则。有的地形垒近两丈高的石堰才能把土挡住;有的地形蓬地檐把地基修筑起来,才能衬平地面;多数陡坡,石多土少,整个地板都是大块小块的石头石渣垫起来的,垫好地板再把土铺上。土多的地方铺得厚,缺土的地方只能铺薄薄一层。

    地檐

    山坡上的土不是纯土,而是和石渣混合在一起的渣不渣土不土的那种混合物,土里混合着石头不能犁不能种,必须用铁耙,耧出大石块,再用铁筛,筛出小石子,将大大小小的石头填进地板里,过出来的土铺在石渣上面,才能修成地。缺者为贵,王金庄的土尤其金贵。收工时不能把鞋里的土磕在地外边,这话不是夸张。

    还有一种形式的土地,叫“垴荒”。地是平整的,能用驴耕,垴荒是在梯田上面的徒坡上开垦的小片地,由于地形不规则,小片垴荒随地势修成上高下低的坡形地,石堰很低,高下不平,不能用毛驴耕种,只能轮起镢头人工锄刨。大集体时期,割资本主义尾巴,严禁个人开垦梯田和垴荒。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放开政策,允许个人开荒,垴荒开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石崖上能种一棵豆角的小平台或小石缝,也要开垦成小片垴荒,从些,人们吃饱了肚子,从此,山里人发自内心地拥护党中央农村土地改革的新政策。

    就作物的多样性而言,王金庄人通过长期适应自然的实践,培植、改良、引进了适合本地气候的谷物、豆类、薯类、油料作物、中药材、蔬菜、林果等几百种。在连续几百年的贫穷历史中,都没有倒下,梯田里,山坡上所生长的粟类、果类,菜类,养育这一方生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最顶用的要数糠炒面了,用软柿软枣拌莠糠,捏成块状,晒干,去土炕上烤熟,在石碾上磨成糠炒面。吃的时候倒点开水搅搅就行。虽不像大饭店里的面条炒面那样香甜可口,但我们的炒面也能养生。我们这一代都是吃这种炒面长大的,外地逃荒要饭的人,也在这里落脚,吃糠菜,吃炒面,不好吃但饿不死,表现出了特殊的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

    就技术而言,王金庄人创造了砌石堰,蓬石檐,垫地板技术,一年玉米一年谷的轮作倒茬技术,玉米地里带豆角等间作套种技术,一步老三庵满地过子然的集雨蓄水中耕技术,犁秋地,驴粪还田为主的疏松土壤保水保墒技术。

    就光照而言,梯田分阳坡和背坡,阳坡梯田光照时间长,背坡梯田光照时间短,涝年长阳坡,旱年长背坡。背坡土质相对耐旱,在太行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下,背坡梯田发挥着主要作用。

    就高度而言,海拔800米的山地,霜冻、风力、气温等不缺定自然灾害对花椒黑枣和其它农作物影响较大。山脚沟渠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在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下,王金庄人不断摸索经验,适应环境,针对不同地形,选择多样作物,分散播种,地种百处不靠天。

    就人文精神而言,王金庄梯田的价值在于她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纯朴憨厚,任劳任怨,具有山一样的牲格特征,不论走到哪里都说王金庄人踏实、好遇事。

    二,王金庄属半湿润偏干旱地区,年降水量540毫米。

    黄龙洞清泉

    王金庄地名,有很多与“水”相关,如,桃花水,有的水,盆的水,水洞旯旮,跌水,井圪洞,小井坡,泉郊岭,流泉沟,空滴水,喝绵河,大南河,跌水门,水南洼,丫豁水,池东沟……

    明明山高石头多,降雨量很小,典型的干旱地区,怎么会有这么多带“水”字的地名呢?

    这得从明朝说起,洪武元年(1368年),曹姓一支本在曹家庵居住,他们了解到王金庄,崇山峻岭,空谷盖林,沟壑纵横,流水潺潺。20多条大沟,100多条小沟中,每条大沟都有清泉活水。遂率族人迁到了这里。

    有的泉眼,虽流量不大,但清清细流即使大旱三旱也不会断流,有点奇怪。

    有的活水是季节性的,夏季雨量充沛时,奔腾咆哮,一泻而下。

    水是人类生活必需的,水的发现为在这里搭村建舍,开荒种地,繁衍生息提供了基本条件。

    盆的水清泉 上马凸悬崖上的清泉, 岩旯旮山泉

    随着人口世世代代不断增加,有限的水源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于是就有了修水池,打水窖,建水库等一系列的存水方法。雨季来临,天上的雨,地上的水,都存起来,各沟各凹都有水池,家家户户都有水窖。

    王金庄水窖

    王金庄人的生存史实际就是不断向自然求水的历史。南方著名作家朱千华,对中国水作梯田和旱作梯田都有独到的研究。他来这里调研时,站在泉郊岭上放眼东望,提出一个引水灌溉的大胆构想。真是那样,王金庄可就成了好地方。

    三,“梯田——毛驴——作物——石头——村民”五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中,毛驴的贡献举足轻重。1992年统计,毛驴867头。

    王金庄梯田

    驴的功能有三,一耕种,二驮运,三驴粪还田。

    水作梯田使用牛耕,王金庄人也曾养牛,但笨牛不适合爬坡和驮运,食量又大,被自然淘汰,马走平川日行千里,但到了山区也是笨蛋。驴养农业是环境选择的必然结果,

    毛驴忍辱负重,与村民同甘共苦,从古代到今天,相依相偎,和谐相处,早晨一块上山,傍晚相跟着回家。人过春节元宵节,驴也过节吃面条儿,人住北房,驴住南房,驴圈门朝走廊,便于全家人来回走时,随手添草加料。人驴之间形成了一整套人——驴共生文化。

    驮粪时,驴走到粪堆旁,一动不动,让你不慌不忙地把粪铲在驮子里。如果不驮粪空走,驴会站在固定的石头旁让你骑驴就台。上陡坡时,驴又会自觉地停在一个高台旁,让你安全下来。

    春播时,驴会站在堰边,让人套上,从外向里犁,秋耕时,牠又站在堰根,认人从里向外犁,一年正反两耕,保持土地平整。没有方向盘也没有扶手,驴在不规则的梯田里随弯就屈,拿捏得不左不右。

    由于山高坡徒,梯田很窄,犁地回头,诸多不便,从堰边犁过去,驴会朝外回头,誉出地方,让人提着犁铧从里边绕回来;犁到堰根,驴又会自觉地朝里回头。

    王金庄梯田

    七分犁,三分耢,旱地里仅有的一点湿度,全凭着这一耢来保存,保湿保墒,重中之重。

    王金庄梯田

    驴粪还田是另一个保墒措施,其功能同样不可小觑,施驴粪土壤就会疏松,便于储蓄水分,集水保墒,还能培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王金庄黄土地历千年经久不衰,驴粪立了大功。所以王金庄农业有驴养农业一说。

    说起毛驴驮运,王金庄人引为自豪的是,单独一个人能把300多斤重的驮子扛到驴背上,这是本地人才具有的特殊绝活。扛起驮子站在一个平台上,毛驴主动靠近,主人脸朝后,先把左架腿搁到鞍鞯上,肩膀后背一齐用力,右手提另一架腿,不偏不斜,就将驮子合合适适地套在了两个鞍垴之间。

    常年锻炼的山里驴骡,力气特别大,500斤也要驮下山。怎么这么大力气呢?爷爷说“骡子是旱船”。耕种梯田,少了毛驴不行。

    四,乡村振兴可望实现

    王金庄梯田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办公室主任闵庆文说:

    王金庄梯田所属的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是太行山区石堰梯田典型代表。

    除了农业生产,梯田还有许多重要功能。

    王金庄梯田既有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功能,又有多样的作物,更有重要遗传价值的地方品种。

    既有石多土少、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条件下练就的愚公精神,又有人——驴共生文化,更有制作、存贮炒面以应对不时之需的饮食文化。

    既有梯田建造、梯田维护、集雨储水为主的水土资源利用技术,也有间作、套作、轮作等精耕细作的农耕技术,更有作物种植、毛驴饲养、驴粪还田的生态农业工程技术。

    2019年,王金庄梯田被列入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希望我们能在专家的帮助下找到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等多功能农业的新路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金庄梯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jz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