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我们似乎停不下脚步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孩子的手工作品今天在学校里得到了表扬,我们却无暇欣赏,与孩子共同分享喜悦;偶遇一本好书,却因种种琐事,一直抽不出身来静心品读……种种原因使得我们太忙,以至于让生活与工作中的精彩瞬间成了遗失的美好。作为教师的我们,何不打造一份属于自己的私人“课表”呢?
这个灵感来源于一个孩子的日记,他在日记中说道:“今天,我过得很有条理,再也不是一只无头苍蝇,因为我学会了做计划,让每一个课间都变得很有意义。”学生有一种忙碌无序的感觉,我能理解,因为有那么多的书要背,有那么多的作业要做,这不得不挤占课余时间,不过让我欣慰的是,终于有学生尝试用计划的形式,来合理安排自己的课间了。
其实,学生的这种自发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时间规划。作为我们老师,想让教学工作、专业成长、陪伴家人等有一个恰到好处的时间分配,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我觉得有必要打造一份专属的私人“课表”。
学校教学秩序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得益于课程表这种约定俗成,它就像是交通信号灯,让交通变得有条理、有秩序。
那如何打造这样一份专属的私人“课表”呢?从操作层面来讲,至少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先“谋”后“动”
所谓“谋”,就是谋划,通盘考虑问题。具体而言,是指老师在打造这样一份私人“课表”之前,应将学校的课表以及近期的任务来一次“盘点”,为后面的打造“课表”奠定事实基础。一般而言,老师一天大概上课的节数在1——4节,那么,剩下的节数,老师如何安排,是很有考究的。比如,改作业一般花一节课,备课花一节课,而处理班级及学校等一些琐碎的事情则可以利用一些零散的时间完成,这些可标注在私人“课表”中的“机动”一栏。
老师除了完成这些“规定”任务之外,还要有专业发展的意识,读书、写作、教科研等,都应在私人“课表”占有一席之位。因此,在专业发展一栏时,老师不能贪多,而应求恒,比如,每天读一篇文章或者读几页书,每周写一篇教育随笔,等等。
与此同时,我建议在这份私人“课表”中,还要把陪伴家人纳入其中。因此,下班以后的时间,尽量安排陪伴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毕竟,家才是最温馨的港湾。
在通盘考虑了这些因素后,老师可以结合学校课表,从而制定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私人“课表”了。
二、“变”中求“稳”
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份私人“课表”亦是如此。“课表”在制定后,后续还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必要的“变”,即进行不断地调整,尤其是在“机动时间”板块和“专业发展”板块。因为班级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工作任务也随时有可能增加,那么,对于学校临时安排的工作任务,老师可以分清轻重缓急,对私人“课表”进行适当地调整。
待私人“课表”实施一段时间后,在不断的“变”中,其“课表”渐渐趋于合理,区域“稳定”的状态。再接着实施后,又会进行调整,总之,这份私人“课表”会处于“变”与“稳”的无限循环之中,而最重要的是,老师要懂得“动”中求“稳”,这样才能实现工作、发展与陪伴家人互不干扰。
三、“奖”“罚”并行
一份完美的私人“课表”制定出来之后,还得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否则就是废纸一张。但是,我们都知道,惰性是与生俱来的,这时,需要借助外力来克服。因此,我建议在执行“课表”时,老师自己何不自己约法三章,“奖”“罚”并行。比如一周之内,基本按“课表”执行的,奖励自己一本期望已久的书,或者看一场电影,或者睡个懒觉等等;如果对于“课表”的执行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则罚自己抄抄“书”;做一百个俯卧撑;给家人服务N个小时,等等。
老师,作为成年人,在执行私人“课表”的过程中,除了一些突发情况导致不能正常执行外,理应“严格”执行,否则,到头来,你还是会不停地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吴灵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