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世界没有因果关系
因果思维是人的本能,在过去却没有被科学家尝试用科学语言描述,更谈不上被写成编程语言。
过去100多年里,科学家面对科学实验或宏观结论,认为事物之间最多有“相关性”,没有因果关系。
因为即使我们研究大量宏观现象后可以得出一个普遍性规律,却并不代表我们能够依据规律,对两个事物做出“X必然导致Y”的因果关系判定。
比如,人类群体存在“回归平均”的规律,像才能、身高等因素,上一辈人高,其后辈却不一定高,总体上会趋近于人类平均值。
但我们无法凭借“回归平均”这一规律,预测一个人的下一代必然没有他能干、没有他高。
更进一步,对于为什么会存在诸如“回归平均”这样的规律,答案也只能是“没有原因,它们就是存在”。
所以,过去的科学界认为世界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2.矛盾的科学家
科学家对因果关系的态度的矛盾在于:认为事物间最多只有相关性的结论,本身就是依附于因果思维的价值判断,或者说,是因果思维的产物。
科学家也会本能地、不可遏制地运用因果思维。若不是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深入骨髓,科学研究又怎么会着重于探究事物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呢?
所谓的相关性,其实不就是说因果关系不那么强,或者存疑的意思吗?我们说的没关系,不也是指没有“A导致B”的因果关系吗?
3.一门新科学
在人工智能技术寻求突破的当下,我们又想让计算机学会因果思维。
因为只有当计算机拥有了因果思维,才能像人一样进行推理、判断,才有真正的智能,而不再只是按程序运行的数据库。
但我们自己都没法用科学语言解释清楚因果关系是什么,又如何去“教”机器呢?
因此,人类必须完善自己的因果思维,尽力建立准确的因果模型。
这是一门研究人类思考方式的全新科学——因果科学,它不像普通人感觉上的那么简单、直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