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洛阳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分为东西两半,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唐朝诗人白居易对龙门香山情有独钟,这里成为了他晚年的人生归宿,百年后更是长眠在这里,如今他长眠的地方称为白园,成为后世瞻仰的地方。
据《旧唐书》记载,白居易于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享年七十五岁。临终前,他留下遗命:“遗命不归下邽,可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家人从命而葬焉。”这一遗愿直接揭示了他选择香山的初衷。白居易晚年寓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葬于香山,既符合其生前的心愿,也体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在香山,白居易可谓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位置与价值,实现了从世俗官员到文人隐士的身份转变。他不再为仕途奔波劳碌,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与人生哲学的思考之中。
香山为他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诗意栖居之所,让他得以在宁静与淡泊中享受生命的真谛。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也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高洁品质与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香山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香山曾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留下了众多诗词歌赋与文化遗产。白居易在此居住期间,不仅欣赏到了自然之美,更从香山的文化积淀中汲取了无尽的智慧与灵感。
晚年的白居易将学佛修行视为人生的重要部分,他甚至表示希望通过自己世俗文学的努力,为未来的佛法传播做出贡献。
公元832年,好友元稹的离世给白居易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元稹临终前托付家人,请白居易为其撰写墓志,并赠予了丰厚的财物。白居易虽以“文不当辞,贽不当纳”为由婉拒,但最终还是遵从了元稹的遗愿,收下了这些财物,并全部用于修缮香山寺。
香山寺的修复后,白居易在这里结交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如满僧、胡杲、吉皎、郑据等社会名流。他们时常在香山寺内吟诗作画,品茗论道,享受着宁静而高雅的晚年生活。白居易还曾在香山寺内举办过著名的“九老会”,与老友们欢聚一堂,共赏洛水美景,畅谈人生哲理。这些聚会不仅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也丰富了白居易晚年的精神世界。
尽管身处山林,白居易并未忘记自己的文化使命。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倡导文学创作,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文学才俊。在香山寺的讲堂上,他亲自授课,传授诗词创作的技巧与心得,为唐代乃至后世的文学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他还将自己的诗作整理成集,流传后世,让后人得以领略到他那才华横溢、情感真挚的文学风采。
除了文化上的贡献外,白居易还关注民生,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他注意到香山寺附近的八节滩河床高低不平,给往来的船只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于是,他毅然决定散尽家财,开凿八节滩,疏通河道。这一壮举不仅方便了当地百姓的出行,也展现了白居易心系苍生的高尚情怀。
在香山寺的悠然岁月中,白居易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他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也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他在这里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