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老师与孩子沟通了很多,我也在一直反问自己,确定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对的吗?我选择相信。
每个人都是个体,都有不同的成长曲线,我也对自己做了反思,这次营地是对自我的很好检视。
1.沟通:因叫早的事,手机的事而使孩子与老师间矛盾爆发。点滴累积,我做为第三方角度来看,两边应该都有错误,或沟通障碍,谈开了也许会好。于是建议孩子与老师谈谈。晚上说开了吐槽大会,但老师没回复。对于孩子们来讲,需要答案。即便当场老师无法给答案,也要有个明确的表态。然而,孩子们没有感受到。老师回去复盘开会很久,调整。
此刻,我想对老师说,爱要勇敢表达出来,不仅要做,也要说。
其实,来看这件事,双方都在努力想做好,但没有有效沟通。正如昨天的新闻,地铁站的豪横大叔。我并不认为大叔和工作人员错哪儿了,而是没搭上线,没有效沟通。
2.控制与选择。每个人有表达自己的权利,但每个人也有选择的权利。很多人会纠结,很多人会顾虑。于是,孩子们间的真假让我难辨,老师与孩子们的说法让我真假难辨。
这次,孩子反复在强调一个词,控制。控制手机,控制时间,控制住宿,控制吃饭……想来,反思作为家长的我们,有没有放一放?控制,背后还有个尊重。当你尊重他们,他们就有了选择的权利,我们也获得了建议的权利,双方也可在平等协商的状态。
自由是在规则下的,相互尊重的结果。有自由必须跟随着约束。
选择不交手机,但需要……比如按时起床,帮老师打扫房间,做早餐等等,应有相应的对等条件,是在约束下的自由。世上无完全的自由。
孩子虽然做饭慢些,但她们有这个权利,在可以的安全范围,需要他们来尝试,来体会。虽然打扫房间会很累,但这是需要的。孩子们会调节时间,会安排自己生活。而不是一味来学习(老式的家长观点)。在厨房孩子们会学会很多,比如工作顺序的安排,大家的分工协作等等。可参看蔡颖卿老师的书,里面有很多可学习借鉴的。
3.情绪发泄。这次孩子表现的闭门,怒吼,仿佛生活的一个镜子,反射在了这几天的营中。我反思了下,有自己的影响有姥姥的影响,我们家庭环境已经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是不自觉的体现。安静的时候都很好。我要改变自己,改变情绪抒发的方式。
反过来,孩子对于规则的违抗也是自己要注意的。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在人群中,我们要制定并遵守规则。否则秩序何来?这点也是自己的一些思想的潜意识展现。
改变自己,影响孩子,影响身边人,点亮他人。
生活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不经意的小插曲,但不影响我们保持一路向前,向美好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