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绝句》赏读
完成于2016-08-24
“跟着唐诗去旅游”的第二首安排的就是过华清宫绝句。因此找出来贴在简书里。
是谁倾城又倾国?今天介绍的这一首,是来自于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先来介绍一下杜牧。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的诗关注时政、关注民间疾苦,跟杜甫一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所以被人称为“小杜”。他与晚唐另一位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足见其艺术水平之高。华清宫又叫华清池,是唐代帝王游幸的别宫,位于现在陕西西安的临潼区。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喜欢来此地泡温泉,所以几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游幸,岁尽始还长安。《过华清宫绝句》便是杜牧途经此地写下的一首咏史诗。
过华清宫绝句
唐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全诗的意思就是: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忽见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嫣然一笑,却无人知道只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骊山壮美,宫闱深深,一骑红尘,妃子荔枝——是不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诗人究竟在写什么?
是谁倾城又倾国?这是一首咏史诗,自然要知道一些历史背景。先说一位皇帝。他叫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史称唐明皇,唐玄宗。他先后平定了韦后、太平公主之乱,27岁登上帝位,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开创了开元盛世。可是,成功最容易麻痹一个人的心灵。开元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陷入自我满足、沉溺于享乐之中。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相,奸相李林甫则爬上了相位。(关于李林甫,有个成语“口蜜腹剑”就是从他而来)唐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他遇到了他一生中最爱的女子,杨玉环。他们俩的爱情故事,留到以后有机会读《长恨歌》的时候说。总之,这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又一次擦亮了生命的火花。可是,他是一国之君,爱情对于他而言是一件奢侈品。他沉溺其中,渐渐不问国事,任凭朝堂之上奸臣当道,他的眼睛再也看不清忠奸善恶。于是,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造反,唐王朝迅速由盛转衰,被拖入“安史之乱”的泥沼。据说,杨贵妃性喜吃荔枝,而荔枝一放久就不新鲜,所以必须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一路送至京城。所以,杜牧用这样一个点切入,是想借此揭露和讽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荒淫误国。
是谁倾城又倾国?先撇开思想性不谈,光看这首诗的写作技巧,就绝对是大师级的大手笔。
起句“长安回望绣成堆”,描写了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我们又要引入电影拍摄技法了。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幅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群山叠翠、林木葱茏、亭台楼阁、参差错落,宛如团团锦绣。
接着,诗人给出了第二个镜头。镜头向前推,一直推到山顶上,那是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山顶千门次第开”,“千门”和“次第”,让画面更多了很多纵深感,我们的视线也被带到了深宫之内,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疑团弥漫在读者的心头。
第三句,镜头迅速切换,随着“哒哒”的马蹄,视线转到了宫外:一个人骑着快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这是谁?他来做什么?为什么如此仓促?山顶千门为他打开,一定是发生了一件大事,那么,究竟是什么事?还没等我们想仔细,镜头又切换到了宫内,一位明丽动人的妃子正嫣然而笑,笑得那么明媚、那么美。咦,她为何而笑?那一骑红尘究竟给她带来了什么?
看,起首三句,给出四个镜头,而这几个镜头之间貌似互不相关,让人越读越疑惑:“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这种悬念与神秘,直到最后一句,诗人才含蓄委婉地揭开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道出事情的原委。到这里,所有的悬念被解开,所有的镜头串联在了一起。千门洞开、驿马疾驰,原来只是为了送博得美人一笑的荔枝。这时,再读第一句“长安回望绣成堆”,这万里锦绣河山,也便笼上一层无奈的苍茫。于是无限感慨与叹惋,就在读者的心头油然而生了。
所以,杜牧的这首诗,没有一个字在议论,没有一个字表达不满、斥责明皇,可是,当我们读完他精心安排和连缀的这一组镜头之后,我们都能读到他的言外之意,这就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魅力。
是谁倾城又倾国?下面一部分,是李大菠萝比较个人化的经历和感悟,当然,依然没有跳出这首《过华清宫绝句》。
记得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回,我爸爸带了一捧荔枝回来,那是我第一次认识这种水果。当我剥开它的外壳,咬下它晶莹剔透的果肉的那一刹,我惊叹,世间怎么会有这么鲜美甘甜的果实!我妈妈笑着跟我说,这可是杨贵妃最喜欢吃的水果,想当年,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到最新鲜的荔枝,就派快马来送,不知道跑死了多少匹马。这是我第一次吃荔枝,也是第一次听杨贵妃的故事。当时,我好羡慕杨贵妃,觉得她有荔枝吃有皇帝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后来,在初中里,读到了这首诗,完整地知道了安史之乱的故事,学到了一些类似于“骄奢淫逸”的成语,我跟所有的同学一样,非常能理解杜牧先生的怨恨和愤怒。我怨恨唐玄宗为什么这么糊涂,晚节不保地爱上自己的儿媳;我怨恨唐玄宗会爱得那么失去理智,一代明君丢失了自己的大好江山;我怨恨唐玄宗和杨玉环,怎么会只顾着自己的爱情,怎么不抬眼看看满朝的文武可堪重用,怎么不看看宫闱之外的百姓是否安居,怎么不看看千里之外的边陲可否安泰?我怨恨,只因为一个女子,便不问江山,倾国倾城,这样的爱情,真得遗臭万年!那个时候,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还知道了好多红颜祸水的故事,亡商的妲己、倾周的褒姒、沼吴的西施,还有那个令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引得清兵入关的陈圆圆……好像都是她们害得君王痛失江山,害得百姓陷入战乱。差不多也正是那个时候,流行一首李丽芬的歌《爱江山更爱美人》,既回答了年少的我们的疑惑,也安抚了我们忿忿不平的心。
是谁倾城又倾国?然而,现在,我深深地为曾经的怨怒而自责。任何一个王朝的崩塌没落都有着各方各面的原因,把它们全部归咎于一个女人,这实在是一种泄愤,也是一种推诿。为什么所有的故事都这么写,为什么要从每一个帝王身后揪出一个女人,实在只是因为历史需要一个苍白的借口。一旦政治倾覆,美人立刻变成挡箭牌,或沉江、或投环、或赐鸠,美人们的薄命有如草芥。比如这个故事里的杨玉环,最后就在逃难的途中,被缢死在一个叫马嵬坡的地方,原因是将士们都觉得她是罪魁祸首,不杀之不足以平民愤。而无数的故事里,无数的诗歌里,无数的戏文里,都这样写,这样唱。美人,都会变成败政的替罪羊,吴宫衰草,楚庙寒鸦,全在诗人的笔下。
可是,有一位诗人却勇敢地站出来,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他就是写《蜂》这首诗的罗隐。他写了两首诗,一首写西施,一首写杨玉环。写杨玉环的这一首叫《帝幸蜀》,写的是黄巢起义爆发后,公园881年,皇帝僖宗从长安仓皇出逃,逃往四川,归途中再一次经过马嵬坡,据说当时这首诗被罗隐写在了驿馆门口:
马嵬烟柳正依依,
重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
这回休更怨杨妃。
最后两句借阿蛮之口,幽幽地讽刺:“瞧,我又一次在这马嵬坡看到唐王朝的皇帝从四川匆匆忙忙逃难回来。大唐怎么又乱了呢?你们怎么又惨了呢?不过我想,这回,你们应该怪不到杨贵妃头上了吧?”
是谁倾城又倾国?悠悠历史,就是这样地充满着深沉的反诘。最后,套用别人的两句作结:“其实,倾国倾城的从来只是刀兵战火,而并非红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