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到学霸总是觉得他是天生完美的,家长们喜欢他,老师们喜欢他,校长喜欢
他,连看门的王大爷看到他都忍不住夸几句。
于是,小编想要跟他交朋友,向他看齐,跟他一起努力。于是,我们的成绩就在排名表上就像碰碰车那样你追我赶,高考那时,很辛苦,但我们复习的青春很热血,快乐得就像全世界只有一张高考成绩单才能决定我们的生死那样。
直到高考成绩出来,我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都如我们意料之中般优秀,我们拿着成绩单,抱头痛哭,把高考复习时的苦楚给发泄出来,共同畅想我们的美好未来。
但当我们描绘美好蓝图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像风筝断了线般没有方向感。原来,我们脑子里只有读书,考试,高考。。。而当高考结束了,我们没有了目标,如同身体缺失了一部分那般空虚。
到了大学,没有了束缚,我们却不知如何前进;没有了考试,我们却不知如何努力。
我们喜欢什么,我们追寻的名牌大学已经有了,但然后呢。。。这个问题我们一直问彼此。
直到出来社会工作了,我们为了生活而奔波,做着我们不喜欢做的工作,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喜欢,反正一切就是为了赚钱。累倒了躺平在床上,不想去参加让我烦躁且自以为无用的聚会。
当我们工作三年后,我与他的相聚,他依旧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但他脸上如同脆生的糖果纸那般很生硬且脆弱,他这几年,开心过,也低落过,被上司骂过的压抑,被工作积压过的抑郁,他经历过,也奋起过,但到最后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相聚时,我们谈起高考的奋斗岁月,谈起这几年的不容易,一直在笑,只是这种笑变得百感交集。
这让小编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则新闻:
中国相关机构对中国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
可见全社会联手放出来的应试教育魔鬼是扼杀创新型人才的重犯!需要反思的恐怕远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有家长,乃至整个社会。
家庭教育:“虎妈狼爸”的专裁统治。
不少家长,一边痛批着应试教育,一边不择手段地强迫自己的孩子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理由往往只有一个: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的学业,为了不让他们掉队,为了他们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家长的普遍态度就是除了学习,孩子的玩乐与休闲都是要控制的。
父母们总是自诩为孩子谋划着未来的每一步。为了这些规划的实现,我们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孩子应有的权益和心理需求。对孩子的体罚、变相体罚比起孩子未来的美好生活,就算不了什么了。因为只要是父母觉得错的事,就一定要警戒孩子不能去做,要按他们的方式去做。
可能这是处于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心理,父母的苦心表面上看来都是为孩子,说到底家长是想圆上自己当初没有圆的种种美梦。正是这些错误的价值观让家长们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略了生命成长的规律。不少家长们也清楚,成大业者往往不是在学校里成绩最好的那些人,考试成绩原本就不能说明什么。但输不起啊,我们的家庭教育就这样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
学校教育:没有“玩耍”的初心,也就没有了创新的活动
今天,我们所生活的时空已不再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已演变为日用品,在其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中,只需借助任何连接到互联网的机器终端,人们可以免费获得任何所需信息。因此,我们拥有很多的知识并不代表我们就是站在食物链最高的人,可能有一天,我们一些常规性工作,都将被机器人取代。那么我们人类只有唯一的核心竞争力、人类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附加价值,体现为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创新”的能力。
而我们创新的能力,“玩耍”的欲求。无论是童年时期探索世界,还是作为成年人,作为一个科学家或者数学家,寻找新的可能性、新的思路,这些是人类的最高形式的表达,全部都是从“玩耍”的初心开始。从玩耍开始,带着好奇心,勇于提问,积极展开人类的对话,这就是文化上最重要的。
玩耍对成年人的学习和孩子的学习一样重要。因为奇思妙想是成年人的一种玩耍。因为,它一方面是激情和觉悟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内在动机。事实上,内在动机和创造型思考比单纯的技术知识更为重要。
应试教育:没有给孩子们留下“犯错”的空间
童年时期,满嘴“十万个为什么”的小朋友会被训斥,会被人说笨,于是就在孩子心中埋下自卑的种子。然后很多国家的教育过多地关注应试教育,关注于学生如何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遗憾的是,这些“考试”对于培养创新者的帮助微乎其微。
教学往往只是一个通过死记硬背来转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则很少有机会提问,或者自己发现一些东西,而这个缺失的环节确是创新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学生内在的好奇心往往会受到一些侵蚀——孩子们因为上学反而失去了好奇心和创造力。
于是,孩子没勇气去犯错,觉得谨慎小心才能避免被人争议。
然而这个世界上,想不经历失败而径直走向成功是基本不可能的。应试教育的死穴恰恰在于它没有给孩子们留下“犯错”的空间。试错,才是人类不断学习的前提。
只有不依赖“考分”的教育系统才有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孩子们不需要获得更高的考分以争夺进入大学的有限机会,每个年轻人都有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高校与专业的资格,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备胎”,而不是一旦在某场关于分数的竞争中“失利”后,就会被“机会”淘汰,如此情况下,年轻的生命还可以“为所欲为”。
最后,小编用一部近期看过的励志电影《垫底辣妹》来做结尾。电影情节却再单纯不过:年级排名垫底的女高中生工藤沙耶加,学识水平在小学4年级左右,在高二暑期时受到刺激决心发奋图强,于是开始不分昼夜地学习,最终考上庆应大学。
但别误会,小编不是想宣扬考试教育多么重要,小编只想说,每个人天生都不是完美,你可以迷茫,可以堕落,但最后你能醒悟,能奋起,能用正确的方式去努力,那么,不管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做到无愧于心就好。
愿这部电影能够治愈曾经被应试教育蹂躏过的小伙伴们,人生的前一篇章已经过去,是否该放空自己;是否该注意楼下有一片空气,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跑步;是否有好久不见的朋友要联系;是否该整理自己的工作思路,学会去接受另一种新的工作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