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孤独的真相,隐匿在关系中
林语堂曾说过:“‘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蝶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亲密关系里的孤独”就是对未知的、失去的,或求而不得之爱所怀有的痛苦期待。
尽管孩子与妈妈距离没那么近,也不像小婴儿那温馨的摇篮,但却形成了某种氛围,这个氛围我称为“爱的领地”。这个领地最大的特点就是:孩子回头那一刻,身后有妈妈。
“我不愿把活儿交给别人,怕别人做不好,凡事我自己动手才放心呐。”我的母亲也这样说过。也许你也如此,做什么都要最好,任何不满就推倒重来,不许自己犯错,也不许别人指手画脚。这就是对自己无情的苛刻,生怕别人点破自己的弱点,与此同时,也绝不允许别人做事马虎随便。
可以这么说,亲密关系中的孤独,很大程度来自“应该”与“愿意”的冲突不能和解。
“过度依赖就是过度控制”“过度控制的背后是无人可依的失控感”
我以为,工作价值感高、爱好广泛的人更容易在婚姻中满足;
不喜欢一个人,他干什么都是错的;喜欢一个人,他做什么你都欣赏。当然也包括沟通,你都嫌弃这个人了,沟通也就没了意义。
冲动时可以写下对伴侣的种种“狠话”,但要克制把这狠话肆意释放。
道歉则是人格成熟的标志之一。前提是经过了反思,认为在某些地方真需要改进,道歉才具有意义,而不是为了维护假性亲密。
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如同孤独才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才是最孤独的时候。同样地,当语言具有不可沟通性的时候,也就是语言不再是以习惯的模式出现,不再如机关枪、如炒豆子一样,而是一个声音,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才是语言的本质。
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捆绑他人、评判他人、控制他人,是最大的恶行之一。
对此,斯科特·派克说道:“夫妻双方要成就幸福美满的婚姻,也要敢于直面冲突和矛盾,彼此成为最好的批评者和建议者。冲突和批评如果恰当运用,就可以改进人际关系的进程,甚至改变所爱的人的一生。”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吵架是一种深度沟通”。
第一,吵架是正常的,是一种激烈沟通,但别翻旧账。
“翻旧账”是一种记恨。记恨需要表达,如上篇文章所言“需要双方反思决定自我改变并在平静状态下翻旧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