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261463/96836d55c6b00630.jpg)
我的家乡在皖南,一个大山脚下的小山村。村子不大,却有山有田有森林有小河流小水库样样俱全;人口不多,却姓氏很杂:全村一共才三十来户不到百人,除了本土大姓宁姓外,就有了刘吴谢王,姚徐孙杨等十来个姓;说起外来户的老家,邻乡邻县苏北皖北的都有。
尽管离开家乡已经20多年了,可我每次回家,对山村的每一片山林和地块都非常熟悉,某一条小道,一处溪流,一座石拱桥,或者一处小山涯……这些地方,处处都承载着我14岁以前的整个童年。
靠山吃山,小时候的我们最常干的活就是上山打柴。小点的孩子(4~9岁)会用一个用竹子烧制的“钉耙”挑上两只大蛇皮袋,爬到山上的松树林里,用长长的钉耙不停的在地上耙,不一会儿,就能收获塞的满满的两袋子松毛须子(松针),这可是做饭烧火最好用的引火柴!一趟两趟,一天下来要往返山上家里十多趟,累的要死满身挂彩,但看到堆成小山一样的战果,却很开心!再大点(10岁以上),就得带砍刀了,要砍柴。这些柴要走到很高很远的山里才能砍到,有黄荆条、枫树和白桦树,都是大拇指粗的野生树,运气好的,还能砍到酒瓶那么粗的小树,那就发了。柴砍好了,还得用藤条打好捆,从山上挑下来,一天要搞200斤柴火,才能算得上是个好劳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