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送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闫寒冰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论坛上的发言全文
【要点】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闫寒冰总结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校本研修创新论坛”的情况并发表了“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新风向”的主题演讲。她指出,“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应是个性、灵活、精准、优质的,而数据及其深度应用是最核心的途径。在教师实践智慧多来自非正式学习即工作场所的事实下,“互联网+”为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转变带来了5个变革方向:一是从关注个人能力到支持学校发展;二是从开展短期培训到提供系统方案;三是从Just in case到Just in time;四是从提供离境培训到支持实境学习;五是从依靠经验支持到依靠数据驱动。
【发言全文】
首先给大家汇报分论坛三“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校本研修创新论坛”的交流情况。教师的实践智慧,最好的培养场所就是工作场所,这既是校本研修的应有之意,也是应尽之责。昨天分论坛三共有七位嘉宾,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用鲜活的案例呈现了各自的领域、各自定位上做出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校本研修策略和方案,特色都不一样,但同样都是通过校本研修促进了学校发展,而且绝大部分在用技术支撑。分论坛三共有四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数据”,数据不仅仅在于收集,还在于深度分析;第二个是“体系”,昨天分论坛的上海闵行区教育学院和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从区域体系和评估建模的角度展现了数据支撑的强大力量;第三个是“机制”,无论是成功的校本研修还是区域教研,一定有自上而下机制支持;第四个是“愿景”,大家都有明确的各自学校要发展成什么样,然后从愿景出发再来考虑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及怎么解决的思路。
接下来,我个人的发言主题是“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新风向”。“互联网+”,我个人的理解,是在原来互联网的基础上,加上移动网、大数据学习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这就是“+”的含义。它不再是仅仅把人连在一起,而是基于深度数据的化学反应。
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舍瓦斯(Bruce Joyce and Beverly Showers)等人曾做过一项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迁移效果受项目所采用的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只有理论,或者只有理论+示范,或者理论+示范+实践,都不能使培训结果发生迁移。理论+示范+实践+反馈,或者理论+示范+实践+反馈+指导,才会发生迁移。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有一个“721法则”的研究成果,这是培训领域非常有名的法则。70%的经验来自非正式学习(体验与实践,有挑战性的工作);20%来自教练辅导(其他人,交流对话、社交网络);10%来自正式学习(结构性、按计划开展)。这说明,大部分的学习都是来自工作场所,而这部分却恰恰是我们缺乏引导的和今后需要改变的。
“互联网+”既是挑战源起,又是迎战利器,现在就是范式转变的时候,这里我提出了5个变革方向。第一,从关注个人能力到支持学校发展;第二,从开展短期培训到提供系统方案;第三,从Just in case到Just in time;第四,从提供离境培训到支持实境学习;第五,从依靠经验支持到依靠数据驱动。这些变革不是说原来的就不再进行,而是说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取向。
我们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就以上的改革方向已经有了一些实践。第一,“从关注个人能力到支持学校发展”方面。我们发现,在培训里做的很优秀的老师,在回到工作岗位后给学生、给学校带来的变化却很有限。那么我们该怎样评估培训呢?现在仅仅是看满意度,看培训结束后个人是否有提高。而我们最要看的是学习者回到原岗位后对学生和学校是否产生了影响,这样的评估是很难的。我们学院现在的一些培训项目会关注整体设计,培训教师看学生,培训校长看学校。第二,“从开展短期培训到提供系统方案”方面。为什么一个老师培训结束后带给班级和学校的改变很有限?我们发现,特别是在面向改革的事项时,涉及到人、机、料、法、环、测多方面因素。因此,如果培训只针对个人能力,显然回到原岗位后就很难有所作为。第三,“从支持离境培训到支持实境学习”方面。从刚才的两个思考我们看到,最好的学习场所是工作中,即实境学习。以前的非正式学习会有途径、资源上的限制,但互联网出现后打破了这样的局面。我们不一定再通过一些课程去学习掌握能力,或者已经不需要课程但已经掌握了该项能力。美国数字承诺组织2014年曾推出“微认证”,支持教师的非正式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交相应的实践证据,来证明自己已经具备某种微能力。关于这个方面,我们已经和一些院校有了合作,不是委托我们来培训这些能力,而是委托我们认证这些微能力。第四,从“Just in case到Just in time”方面。前者是指事先储备,而后者指需要这个能力时可以随时找到。第五,“从依靠经验支持到依靠数据驱动”方面。我们以前用问卷方式自查教师的各项能力,但现在我们通过平台来收集真实数据,开展真实评估,让教师清楚知道一堂课里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有疑问的,也可以看到同行和专家对自己的反馈,从而更精准地找到自己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有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比如,通过语义库建设对老师的评课信息进行精准分析等。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的发展应该是个性、灵活、精准、优质的,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数据及其深度应用。这也是未来我们将会持续关注的方面。
这是作者于2018年5月1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论坛”暨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研讨会上的发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