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 边义老师
辽阳边义分步讲解律诗各句之间的连贯性
先看例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采用的布局方法是什么呢?
是典型的起承转合法。起承转合分别对应着首颌颈尾联。七律、五律作品的大部分都是这个布局。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层次分明,笔墨平均,更能体现律诗庄重典雅,严整工稳的特点。
现在我们分步来讲讲诗的各句之间是如何连贯的。
1、起承之间的连贯性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起,“青山、北廓、白水、东城”,它们均为地点。一横一绕,突出了此地与其它地方的不一样。也使四个死板的地名灵动起来了。
这是李白送别朋友的地方。看颔联的首二字“此地”,此地指的是什么?当然就是起的内容,特别是四个地点的最后一个“东城”。
所以,此地就是说的东城。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东城” 和“此地”的关系,是非常连贯的,连贯到近乎重复的地步。
其连贯性,紧密到不能再紧密。任何一位读者,都可以不必动脑筋费事去猜测。因为作者写得再清楚不过。然后,在“此地”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开来。
2、承转之间的连贯性
我们接着看承和转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承,颌联,最后三个字是什么呢?
是“万里征”我们注意一下“万里”,这个是个空间的概念,表示距离远、空间巨大。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景物,可以达到万里之遥呢?可以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行万里呢?云,是不是其中一种?当然是的!即使是今天的云也是这样。
一天行万里,对云来说,不需要人为的动力,没有什么难度。“万里”与“浮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没有一丝一毫的断裂,和起承之间的连贯性相比较,是完全一致的。
征是什么意思?《尔雅》的解释:征,行也。浮云的特点是什么?动,飘动,也是一种“行”。
我们可以注意到,连贯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前分句的句尾(万里征),一个是后分句的句首(浮云)。
这点,请大家特别的留意。具体说来,连贯的时候,不可以句尾接句尾,也不可以句首接句首,一定是一尾一首。
更具体的讲,承转之间的连贯。就是在前分句的后三个字中与后分句的前二个字中,不得超出这个范围去完成连贯性。
3、转合之间的连贯性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根据刚才讲的,尾首的连接。这里,我们可以同样清楚的看到。前分句的尾“故人情”,其突出的,是一个“情”字,与人有关。
合句的前二字,是“挥手”。挥手这个动作,当然是人做的。如果不是人,只能是“挥爪”或者“挥前腿”啥的。通常情况下,无论古代或是现代,挥手这个动作。表现出的是距离略远告别的时候常用的一个动作。
这,就是人情。大家看“挥手”是不是与前分句最后的“故人情”关联很紧密呢?当然是的。
所以,我们看到,李白在转合之间连贯性,依旧完美,没有任何瑕疵。
4、合起之间的连贯性
这个连贯性,就不如前三个连贯性,那么的明显。通常,我们把这个连贯性,叫做 “照应”。
我们继续看作品: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手自兹去,说的是“别”。是送友人的最后动作,是前六句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是对题目、主题和前六句总的照应。
再看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整首作品的起是“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我们注意看,“班马”是什么?是离群的马。
在这里,有三种可能:
A、独自上路的马。---友人独自上路;
B、回程的马。---作者单独回程;
C、送与被送者所乘的所有的马。——上路和送人后各自离开
如果是回程的马,从哪儿来,回哪儿去,这里的马,自然就是往“东城”去。另外,“班”字除了分割、分离,还有返回的意思。
咱们分析一下。这里是作者一个人乘马去送一行人,自然,这一行人也是乘马的,这个班马,就是回程的马,是李白所乘的马。
送别朋友后,作者独自一人乘马返回东城。通过合句我们看到的是,李白不仅简单、且非常清晰的照应到起——东城。
我们知道,连贯,当然比断裂美丽,不连贯当然就不好看。比如一条马路,断断续续的,车开在上面,也不舒服。
就拿学习来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同样不连贯,效果自然就难以如意。
2022.07.27 舞蝶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