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像总是在谈育儿的问题。其实,我一直都在关注家庭教育,也一直都在学习,只是我并不想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写家庭教育类文章的作者,所以之前就很少写。这两天因为参加了几场直播和分享,所以有感而发,就写一写。
今天的想要聊一聊给孩子树立人生目标时,父母会陷入的误区。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首先,我们父母作为过来人,都知道目标的重要性。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了目标,你就有了方向。我记得我以前听过一堂目标管理的课,老师有一个比喻是很形象的。
他说设定目标就像是你要过一条河,如果你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就如同你知道你要去对岸的什么地方,那么你只要从你所在的点出发,向着你的目标点的方向去走就行了。
可是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对岸的什么地方,那么你有可能会一直在岸的一边徘徊,一直走不到对岸,或者是你一直在河里随波逐流,却一直都不能上岸。这个就是目标的重要性。
说起来,树立目标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做的事,只不过有些人没有那么清晰的目标,他们的目标往往是一个模糊的期许,比如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我想要把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想要在公司里担任什么职务,想要把业绩做到什么水平等等,这些其实都是目标。
除了以上那些非常大而长远的目标,我们当然还有很多小的具体的,短暂的目标,比如我2个月之内要减肥5斤,3个月要考取一个证书,等等。
所以目标从时间上来分,可以划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这样算来,人生目标肯定就是长期目标了。
人生目标不仅是一个长期目标,而且它还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严格来说,它是几个方面目标的综合。
我们谈到人生目标,其实不仅仅包括人生的成就,它还包括家庭,人际关系,健康,心灵等很多方面。它不是一个单一的面,而是一个由很多面组成的体。
人生目标的确立也是对这几方面各自目标的确立和分配,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既然如此,父母在给孩子规划人生目标,并且引导孩子确立人生目标的时候,就需要格外深思熟虑,以免陷入误区。
误区一,越早确立目标越好。
不要太早的去给孩子制定人生目标。通常的建议是十五岁左右,去引导孩子建立人生目标。
孩子的认知成长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0-7岁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思维阶段,没有发展出抽象思维。这个阶段孩子还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而目标其实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连这个概念都理解不了,又怎么去制定目标呢?
7-14岁的孩子虽然已经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目标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人生,目标,价值这些东西的理解并不深刻,根本不能够理解其内涵和价值。
人生的道理,经验,是与经历和体验分不开的,孩子没有足够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的情况下,让他去思考人生该怎么度过,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其实也是一件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
因此,制定人生目标不能操之过急。
但是很多时候家长会觉得,如果孩子没有目标的话,他的学习就没有清晰的方向。这就涉及到第二个误区。
误区二,让孩子自己确定人生目标
从“人生是孩子自己的”这个角度来说,很多父母认为,在人生目标这件事情上,父母不应该给孩子做决定。
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忽略了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孩子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是通过他看到,感受到的生活的启发而生发的。没有教育和引导,孩子不会自己产生出人生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出身艺术世家的孩子更有可能对艺术感兴趣,书香门第的子弟也更有可能出读书人,商贾之家的后代做生意也更厉害,过去认为这是遗传,其实,现在看来,更是一种从小到大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产生的无形的教化和影响。
所以,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在影响着孩子,而孩子的人生,也必定会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既然如此,又怎么做到毫不影响他的人生目标和规划呢?
在确立人生目标这件事情上,父母不仅仅是要影响,更是要引导和帮助孩子去制定人生目标。
因为孩子认知上的局限,很多孩子无法自己找到人生目标。需要父母去引导。
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多多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天赋和特长,以及性格爱好,给孩子规划大概的人生方向,并且通过游戏,书籍,电影等方式,在孩子心中植入梦想的种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持续的给孩子的梦想提供养分,等待这个种子生根发芽。
(当然,这不是说孩子的人生由父母决定,事实上,父母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规划,并且去引导孩子去过什么样的人生。至于孩子最终的发展,并不一定就会按照父母的期许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规划其实一直都是在随着孩子的发展而调整的。)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对孩子的人生有规划,要给孩子制定长期目标。这个目标父母不需要对孩子讲,因为讲了他也听不懂,或者也不会认可,所以你只要自己心里清楚就行了。
然后,父母要把这个长期目标分解成中期目标,再进一步分解成短期目标。然后引导孩子去共同修正这些中短期目标,最终完成目标。
一开始,可以引导孩子了解短期目标,这个过程并不是父母一言堂,也可以加入孩子自己的想法,这样制定的目标,孩子更容易认可,也更有动力去完成。
孩子对短期目标的制定熟悉之后,再去引导孩子制定中期目标。比如在孩子四五年级开始,可以和孩子谈比较长远的学习计划,比如三年之内,学习成绩要达到什么程度,要培养自己的一个爱好到什么程度,等等。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有能力制定一个长期的人生目标之前,父母要做很多引导的工作,和分解目标的工作,去帮助孩子从短期目标开始,学习设定目标,然后达成目标。而不是说一开始就让孩子要定下一个人生目标,这个是不现实的。
即使是霍金这样的天才,也是到了14岁才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的,那么普通人可能会更加晚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其实很多人在大学时,甚至是工作之后都没能找到人生目标,所以设定目标这个事情是要循序渐进,而不能操之过急。
误区三:目标定得越高越好
很多家长认为,目标定得高一点,即使没有达成,也离目标差不太多,如果目标定得太低,即使达成了目标,距离高目标也有距离。说到底,其实就是以终为始,用高目标倒逼自己去成长。
定一个高目标对于成长的激励作用是有的,但是我认为不适合孩子。即使是很多成年人,也是不适合这种方式的。
人类自身的内部激励机制,是要通过不断的获取成就感来激励自己,也就是要建立一种正向且及时的反馈机制。如果我们的努力不能及时获得正向反馈,就会慢慢失去内在动力。
而设定高目标的方法,恰恰会阻止正向反馈,因为目标定得太高,努力的结果总是够不到目标的要求,所以总是无法得到正向反馈。时间长了,人就失去了坚持的动力。成年人尚且无法坚持,不用说孩子了。
在这方面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减肥。我的感觉是年纪越大,减肥越难。这不仅仅是因为身体状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年轻的时候新陈代谢旺盛,减肥会更加容易,年纪大了新陈代谢减慢,减肥就变得困难了。
另一方面,其实更加重要的是,因为身体状态下降,同样运动或者节食后,体重的变化是不同的,年纪越大,越不容易掉秤。在付出的努力相同的情况下,年纪大了以后减肥因为总是得不到正向反馈,时间长了就坚持不下去了。
高目标会让孩子无法达成目标,而这种没有达成目标的失败结果,又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来越没有勇气和信心。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人在做一件事总是没有结果的时候,人们就会放弃尝试,而他们的内心会产生我无能为力,无法改变任何事情的想法。这种习得性无助会禁锢人的思想和自信,让人变得自卑,软弱无能。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很多人都推荐要给孩子设定够得着的目标,比孩子的努力略高,但是又能够达到,孩子就会通过达成目标后的正向反馈作用,提升自信,更加愿意去尝试和挑战。
当然,短期目标的设定遵从这个规律,但是对于中长期目标,我们可以去制定比较高的目标。
其实,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短期内的成绩,而低估了长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把短期目标定低一些,中长期目标定高一些。
关于给孩子设定目标的问题,还有很多值得父母去探索的内容。做父母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对孩子好的教育方式,都是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的。
仔细想想,觉得很有趣。教育孩子需要父母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思,可偏偏这件事又是最不能假手于人的一件事。
其他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可以用金钱去换的,比如我们可以花钱雇佣别人的时间来为我们处理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效果和我们自己做没什么差别。
可是教育孩子这件事不行,我们把孩子推给学校,推给老师,甚至高薪聘请有能力的老师去引导他,都是不行的。因为孩子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爱,孩子的学科教育也许可以假手于人,可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孩子的品格培养,都是没办法完全托付出去的。
养孩子这件事,是需要每个父母去花心思的。但愿父母们能够学习更多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助力孩子成长的同时,也能够让父母更加轻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