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诱惑天天有,最近特别多”啊!正要写个作业呢,某某明星又开始上微博热搜了,于是撂下作业开始八卦那些明星去了;正打算看会书补充点“精神食粮”,结果肚子先饿了,于是抛下书奔向食物……生活中弥漫着各种让人放纵的空气分子,还怎么能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是小编万万没想到,(偶然激发的)好奇心竟然也能让人更加放纵(不禁感慨,活着真的太不容易了!)。这是为什么呢?2018年发表在《消费者研究杂志》的文章“I Want to Know the Answer! Give Me Fish ’n’Chips!”: The Impact of Curiosity on Indulgent Choice告诉我们答案: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作者招募了137名本科生参与实验。实验过程如下:首先让参与者们在电脑上解四个谜语,这几个谜语都是从一本即将出版的谜语书上找到的。为了让这些参与者有充分的时间思考但解不出这些谜语(例如:假设你现在有一个4分钟的计时器和一个7分钟的计时器,这两个计时器只能记录4分钟和7分钟,你怎样利用这样两个计时器计算出9分钟的时间?),每个谜语依次呈现90秒的时间。被分配到好奇心组的参与者被告知由于版权问题不能显示答案,而被分配到没有好奇心组的参与者知晓了答案。为了验证好奇心的操纵是否成功,作者还做了好奇心的操纵检验(例如:现在你有多好奇谜语的答案是什么?1=一点也不好奇,7=非常好奇),结果显示好奇心组的参与者表现出的好奇心显著地高于没有好奇心组的参与者。除了好奇心组和没有好奇心组,作者还加入了控制组,被分配到这一组的被试没有要求解任何谜语,而是在六分钟内完成一个描述他们日常生活的写作任务。
然后,这些参与者需要完成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餐馆体验任务,即想象自己在一家餐厅吃饭,然后有两道价格差不多的主菜呈现在眼前,一道是偏“美好物(virtuous)”的菜品(例如:“光明农场混合绿色沙拉”,内含新鲜蔬菜、干奶酪、葡萄酒等),还有一道是偏“放纵物(indulgent)”的菜品(例如:“传统酒吧风格菜品”,内含啤酒、炸鱼、薯条等)。为了避免菜品出现的顺序影响他们的选择,这两种菜品以随机的方式出现。看完了之后,参与者需要判断自己分别选两种菜品的可能性(1=选择的可能性非常小,7=选择的可能性非常大)。
放纵型菜品.
在控制住性别、年龄、饮食偏好等方面之后,不知道谜底、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参与者(即好奇心组)比那些知道谜底、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参与者(即没有好奇心组)选择包含放纵物的菜品(“传统酒吧风格菜品”,内含啤酒、炸鱼、薯条等)的可能性更高,具有好奇心的参与者(即好奇心组)也比不需要解谜语、只需要完成写作任务的参与者(即控制组)更有可能选择放纵型的菜品。好奇心强烈的参与者也更偏好放纵型的菜品,而没有好奇心的参与者和控制组的参与者对菜品的偏好没有明显的差异。
实验结果.png作者还发现好奇心强烈的参与者比没有好奇心的参与者在回答开放式问题的时候,想法更多地和奖赏有关,作者将提到奖赏的数量作为中介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发现寻求奖赏是好奇心影响人们放纵选择的中介变量。也就是说,好奇心促使人们搜索空缺信息,并将成功填满这个信息缺口作为对自己的一个奖赏,如此一来,奖赏目标得到启动,激励人们寻求奖赏,从而增加了自己的放纵行为(例如吃一块巧克力、买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等)。
除了本文提到的两个实验,作者还做了其他几个实验,例如让参与者们看一段真实的跌宕起伏的电视节目,好奇心组的参与者不知道节目的最后结果如何,但没有好奇心组的参与者完整看完了节目并知道节目的结果,实验结果是看完电视节目后,好奇心组的参与者更多地选择巧克力曲奇(放纵型选项),而没有好奇心组的参与者则更多地选择燕麦(美好型选项)。更可怕的是,偶然激发的好奇心使人放纵的这种效应在一段时间之后依然存在。
这样的科学研究结果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 对消费者而言,如果知道好奇心会促使人更加放纵,那么一旦在观看激发人的好奇心的节目或者书籍时,可以将一些放纵型的食品放得远远的,这样一来,看不到放纵型的食品就可以极大地减少人们消费它们的欲望;
- 在做投资理财决策时,也要注意好奇心的影响。因为一般来说,放纵型的产品类型往往是高风险高收益型的理财产品,所以如果你不是一个风险偏好的消费者,但在做决策时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那么就得提醒自己千万不要掉进好奇心给你设的“陷阱”里了。
参考文献:
Wang, C., & Huang, Y. (2017). “I Want to Know the Answer! Give Me Fish’n’Chips!”: The Impact of Curiosity on Indulgent Choi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4(5), 1052-106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