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上周和同事去看了《心灵奇旅》这部电影,在电影中有一句话特别深刻,叫“我们的工作是启发灵魂”。在电影里,每个灵魂在降生地球之初,都需要先找到自己生命里的光,才能获得前往地球的通行证。而那些陪伴灵魂获得地球通行证的角色,祂们在做的就是启发每个灵魂,找到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对生命的向往。
从昨天到今天,同样在发生一个故事。一位用户在建议产品该如何优化时,我内在有一个杠精体质被唤醒了。起初并没有那么强烈,我会说先停止建议,用心感受一下这个部分。后来,随着建议的声音转变出一些质疑的时候,我很直接的回应到,“这真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你需要面对的‘真实’呢?” 对方的反应直接是“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那一刻,我内心有一些波澜,觉得自己这样正面硬刚式的回应,就像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直接抛出盾牌,想要灭掉对方的气焰。但是,当时回应的话语的确是那个当下我真实的第一层声音,我已经不想去揣摩什么用户心理,理解用户需求之类的框架了。
早晨醒来,看到群里另一版本的回应,先是表达自己对这个部分的感受,来同理对方,然后给出自己的理解,并温柔的建议对方可以如何去尝试调整,最后也表达产品本身是无法涵盖所有需求的,那么这个产品的主要气质又是什么等一系列这样的阐述。
看到这些后,我问自己,那个像杠精一样正面硬刚的自己,到底是在表达什么呢?有哪些讯息需要我在此刻看见?我开始坐下来书写。正好昨天定了重新开启一轮《21天生命故事疗愈日记》书写,此刻正好,来面对这个部分吧。
跟随日记本的问题,先写自己在昨天感到幸福喜悦的时刻,然后写到感恩的人事物,内心获得了一些清明,没有那么沉重的负罪感了。之后在写到这个故事,我所陷入的“故事旋涡”时,我写到:
这一系列的发生,让我看到我内心的os是“怎么可能?别妄想了,先从你自己开始找问题吧......”
这是我一贯的解题思路,遇事先自我反思,哪怕做不到自我反思也先憋着。更深一层的是,我不敢提建议,因为总觉得别用建议为难别人了,建议像一把剑会刺伤对方......之类的。甚至隐隐的会有一些,我的建议也没那么重要的想法。
这是我的局限,用自我的“判断”束缚自己去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同时,选择正面回应,虽然有点刚,这也是我的勇敢,勇敢的以真实的内在去表达。
另外,我看到,其实是可以有另一种表达方式的,带着看见,真实且慈悲的方式。
最后,我写到“众生皆有自己要渡的关卡,每个人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种方式,但是你呢?是跟随?逃离?还是感化?这一切都是选择啊!借假修真。”
是的,对方纵然有ta不那么灵性的地方,但是我依旧有我自己的选择,我不必跟随内在以往的解题思路,用杠精体质正面硬刚的回应。
总之,ta有自己要修行的路,我又何尝不是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