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顾宪成&东林书院

顾宪成&东林书院

作者: 晨日阳光 | 来源:发表于2018-05-02 22:12 被阅读0次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在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

万历十五年(1587年),因为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圣旨责备,贬谪为桂阳州判官,慢慢提为处州推官。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明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触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顾宪成回到家乡以后,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东林书院,偕高攀龙等讲学其中,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农历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东林会约》。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逐渐聚合成一个政治集团“东林党”。由于许多东官员纷纷上疏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朝廷封顾宪成为南京光禄寺少卿,但是顾宪成没有接受任命,继续留在家乡从事讲学议政。

万历四十年(1612年),顾宪成于家中去世。著作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等。天启初年,明熹宗赠顾宪成太常卿。后来东林党争爆发,被魏忠贤阉党削去封号。崇祯初年,顾宪成获得平反,赠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

顾宪成

别称

东林先生、泾阳先生

字号

字叔时,号泾阳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人物生平

初入官场

1550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顾宪成出生于江苏无锡泾里(今无锡市张泾)一个书香门第[3]。

顾宪成画像

顾宪成聪明过人,幼年就有研读孔子之学。1576年(万历四年),顾宪成赴应天(今江苏南京)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乡试第一名。

1580年(万历八年),顾宪成赴京参加会试,又被录取在二甲第二名,被赐进士出身。

顾宪成中进士后,官居户部主事。时值大学士张居正生病,朝臣群起为他祈祷。 顾宪成不参与祈祷,有同僚代他签名,他拿笔去掉。1582年,张居正死后,顾宪成改任吏部主事。

后来顾宪成请假回乡三年,返回朝廷后,补为验封主事。[4]

1586年(万历十四年),顾宪成的弟弟顾允成也考中了进士。

贬官外放

1587年(万历十五年),明朝考核京城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管考核事宜。工部尚书何起鸣在纠正考核的过失中,辛自修因不对执政大臣之意获罪。给事中陈与郊秉承旨意弹劾何起鸣、辛自修,实际上是攻击辛自修而庇护何起鸣。于是二人都被罢官,并责备了检举何起鸣的四位御史。

顾宪成为他们抱不平,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明神宗下圣旨责备, 贬官外放为桂阳州判官。后来提为处州推官。

顾宪成在母亲死后辞官,服完丧后,补为泉州推官。[5]

升官回京

参见词条:国本之争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考核官员吏治时,顾宪成因为公正、廉洁被推为第一,提升为吏部考功主事,累官至吏部员外郎。[6]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正月,明神宗下诏将长子朱常洛和另外两个儿子朱常洵、朱常浩同时封王,而不明确皇位继承人,以便朱常洵仍有被立为太子的机会。包括顾宪成、顾允成兄弟在内的许多廷臣,上奏阻止这一诏令的颁发。神宗迫于公议,于同年农历二月间收回了三王并封之命。[7]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的京官考察,吏部尚书孙籥、考功郎中赵南星将与执政有私交的人全部罢黜,实际上是顾宪成左右的。等到赵南星被斥退,顾宪成上奏请求一同罢官,没有得到回复。不久升为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8]

削职返乡

顾宪成直言敢谏,他和一些正直的官员经常对朝廷的错误决策有所非议,在士大夫中声望很高。

因为争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顾宪成引起神宗反感。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首辅王锡爵年老引退,明神宗便命吏部根据品望推选六七位能够胜任首辅之职的官员听候点用。顾宪成与吏部尚书陈有年合拟了七人名单上报,请神宗亲裁。不料,顾宪成他们提名的人,都是神宗所厌恶的,尤其顾宪成提名的前大学士王家屏,更是违背了神宗的旨意,从而更触怒了神宗。顾宪成被削去官籍,革职遣送回家。

顾宪成被除去官职以后,朝廷内外推荐他的上书超过上百份,神宗都不批复。[9]

讲学议政

参见词条:东林书院

顾宪成回到了家乡,决定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恰好在无锡有一所宋朝学者杨时曾经讲过学的东林书院,他就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维修书院的事,得到许多地方人士以至常州知府、无锡知县的资助和支持,在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修复了这所书院。同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举行大会一、二次,每月小会一次。

顾宪成石刻像

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他们不顾道路远近,纷来沓至,人数之多,竟使东林书院的学舍都容不下。

顾宪成曾经说:“在朝廷做官,志向并不在皇上,在边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是不这样做的。”他在讲学之余,往往议论朝政,品评人物。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多和他遥相呼应。由此东林名声大噪,而忌恨的人也多。从而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东林党”。[11]

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由于许多东官员纷纷上疏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顾宪成被正式任命为南京光禄寺少卿,但是顾宪成不接受任命,继续留在家乡从事讲学议政。[12]

遭受诬告

1611年(万历三十九),东林党人淮南巡抚李三才被弹劾,顾宪成送信给叶向高、孙丕扬,为李三才恢复名誉。御史吴亮将它刻在朝报中,攻击李三才的人看到后纷纷议论。

顾宪成铜像

于是徐兆魁在奏疏上攻击顾宪成,肆意诋毁。声称:浒墅有条小河,东林党占用其税收作为书院的费用。税使来检查,东林就以文书招请,假使税使没有应邀前往,也必定给予丰厚的报酬;讲学所至,仆人随从如云,县令命令馆舍予以供应,没有二百金办不到;聚会时必定谈论时事, 郡邑做事偶然与他们意见不同,必令郡邑改正;收受贿赂。

徐兆魁的话没有一句得到证实。光禄丞吴炯上奏为顾宪成辩白说:“ 顾宪成送信救李三才,是有些出格,我曾责怪他, 顾宪成也后悔。现在顾宪成被诬告,天下将因此作为讲学的惩戒, 闭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耗减,不是小事情啊!”奏疏上后,明神宗不予回答。此后攻击顾宪成的人没有断绝。[14]

死后荣辱

顾宪成于1612年(万历四十年)死于家乡。留有著作《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公遗书》等。

顾宪成画像

天启初年,明熹宗赠顾宪成太常卿。由于东林党人开放言路指责朝政,触动熹宗时专权的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开馆纂修《三朝要典》,打击东林党,同时造编《东林点将录》等文件上报朝廷,1625年(天启五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削去顾宪成封号。

1629年(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下令为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顾宪成获得平反,赠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15][16]

主要成就

顾宪成创立了东林书院,并以东林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论辩、研讨、撰文、出书,对王守仁“心学”及王学末流在道德修养和认识论方面宣扬的种种虚、空、玄的主张和说教进行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从而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17]

人物评价

《明史》: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18]

樊树志:顾宪成在一片诽谤声中与世长辞。[19]

《剑桥中国明代史》:东林运动的主要创始人顾宪成(1550—1612年),作为吏部的高级官员,成功地阻挠了任命一个翰林学士来领导他自己的部,理由是,所有大学士已是翰林成员,由这样一个排他的内廷集团控制外廷的一些主要职位将有损于健全的政府的利益。[20]

家族成员

哥哥:顾性成[3]

弟弟:顾允成

七世侄孙:顾皋

后世纪念

纪念馆

顾宪成纪念馆,在无锡张泾镇元吉弄内,是顾宪成、顾允成兄弟诞生地。纪念馆内的端居堂面阔五间,梁架间饰有飞仙雕刻。前有两厢,两厢前门前有一对青石狮子。堂后原为花园,四面环绕回廊,园内亭台水榭、假山花木,十分幽致。清嘉庆年间,顾氏后裔顾皋中状元,于是在花园后又增建状元厅。

顾宪成纪念馆

墓葬

顾宪成墓在无锡市锡山区查桥关泾村西南。墓前有一对方形望柱,其后为一座四柱三间的青石碑坊。甬道两侧整齐地排列着石羊、石虎、石马、石文吏、石武士。现仅存石虎一对,造型古朴。1985年增建墓园和墓墩,并重立墓碑,正面镌刻“明端文顾公宪成之墓”,碑额线雕云鹤纹,墓园周围遍植柏树。

顾宪成墓

祠堂

无锡惠山听松坊还有顾端文公祠,此祠创建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并以顾允成配享,祠内原悬有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1]

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地址

梁溪区解放东路867号苏家弄内(近保利广场)

东林书院最有名的一定是那副对联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是顾宪成题字的,如今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1956年10月由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1]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无锡官员李夔陪同著名学者杨时到无锡南门保安寺游览。杨时见这里临伯渎港,前临清流,周围古木森天与郁郁葱葱的庐山东林寺颇为相似,是一个研究和传授学问的理想场所,便有意长期在此讲学。李夔知道杨时的意思后,全力赞同,于是定此学社为“东林”,前后长达18年之久(1111年-1129年)。杨时去世后,杨时的学生在无锡县城的东林书院所在地为他建了一祠堂——道南祠,取杨时学成南归时老师程颐对他说过一句赞美的话:“吾道南矣!”。后来书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废。杨时离开后,东林书院逐渐荒废。

东林书院

顾宪成&东林书院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有僧人秋潭在原址上建东林庵,学舍被辟为东林庵。百年后的明代,无锡人邵宝(1460—1527,号“二泉先生”)因幼年时曾在此读书,出仕后曾力图在原址修复东林书院,但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仍为学舍。

顾宪成&东林书院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更是家喻户晓,曾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2002年全面修复,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 [2]

地理位置

近10多年来,无锡市对东林学院又进行了不断的修复,成了家土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地。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市区东侧东林广场旁(解放东路867号)。

顾宪成&东林书院

人文历史

传闻当年被罢黜里居的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先后主盟东林书院,聚众讲学。东林书院会约仪式:每年一大会,或春或秋,临期酌定。先半月遣帖启知。每月一小会,除正月、六月、七月、十二月祁寒盛暑不举外,二月、八月,以仲丁之日为始,会各三日。愿赴者至,不必遍启。每会推一人为主,说“四书”一章。此外,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因此倾动朝野,海内一些抱道忤时的士大夫等都仰慕应和,闻风响附,皆以东林为归,学舍至不能容,一时盛况空前,成为江南人文荟萃的一大区会,又是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如今,这里不仅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而且还是当地文史馆成员的学术交流之地。

东林国画

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著名人士因东林书院岁入失修 ,集议恢复旧观,发起重修。唐文治撰写了碑文,“发明性理之根源”,并略述书院建置始末,“惟愿我乡邦人士 ,景仰前徽,保气节于将坠。”碑后列有发起人姓名。唐文治,祖籍太仓,国学大师,长期在锡地办学,声名卓著。碑今存无锡东林书院。

院内现存石碑坊、仪门、丽泽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筑,内有顾宪成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4]

东林书院

千古名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东林书院的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东西长廊、来复斋、寻乐处、心鉴斋、小辨斋、再得草庐、时雨斋、道南祠、东林报功祠等主要建筑,均显现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顾宪成曾撰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心怀远大抱负之名联,后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此联现悬于依庸堂内。

相关诗句

和韵(明)

王问莲蓉湖上锡城东,旧是先生讲学宫.

东林书院

性善已闻推孟子,道名端为阐中庸.

春生绛幄横经坐,寒压桥门立雪从.

遗址久芜今复振,今人千载仰高风.

游惠山山诗(清) 康有为

少读明学案,倾仰在东林.

高顾抗崇节,千仞振芩岑.

敬题泾阳先生闱卷墨宝 梁启超

举业论才事已衰,行间正气尚崔巍.

亡明未是东林罪,为有书生作党魁.

展览与藏品

《东林学子展》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一月,清廷下诏,将全国的书院改设为学堂。1902年5月,东林书院改为东林高等小学堂,于同年十月一日正式开学。由陶云祖任总耋。不久由东林书院最后一任山长陶世凤继任。以后历经校名更迭,沿存至今。东林这方古老的学苑沃土,在读书、求实、关心国事的精神鼓舞下,走出了大批著名学子和拔尖人才。如无产阶级革命家秦邦宪,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陈翰笙,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家杨荫浏,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侯芙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钱天闻、经济学家王寅生、数学家孙克定、计量学家王世瑄,运动健将惠均、丁玲玲等等。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国家、为无锡、为东林增光添彩。

《宜兴紫砂工艺展》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历代紫砂艺人在细心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及自然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国传统画和古代陶器、添器、玉器、秦砖、汉瓦、磨镜瓷器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从而设计和发展了形形色色的紫砂茗壶造型,并形成独特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而宜兴紫砂陶土的独有性,让宜兴成为除景德镇(瓷都)以外名扬内外的陶都。

2007年,东林书院和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紫砂艺术陈列室,定期邀请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及紫砂收藏鉴赏家到现场,举办开展各类紫砂文化交流活动;为紫砂艺术创作者与紫砂爱好者、收藏者之间搭建提供学习紫砂、交流紫砂、展示紫砂、鉴赏收藏紫砂的沟通平台。

紫砂壶不仅聚集了手工艺人的创作智慧和心血结晶,更体现了手工匠人对紫砂壶的理解与期望。虽然紫砂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但作为中国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和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联系在一起,成为受人青睬的国粹和重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著名书院展》

泱泱中华,教化绵长;煌煌天河,群星璀璨。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教育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书院,在中国教育史长河中则一度是滔滔主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凡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不能忽视书院所起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大家更多的知道书院,我们陈列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东坡书院等几座中国著名书院的介绍,希望大家对书院的传统及其精神有深入系统的了解。

《东林老照片展》

清末受西学东渐影响,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进程。按照规定,“因府州县乡邑,公私现有之书院、义学、社学、学塾,皆改为兼习中西之学校,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府州县之书院为中等学,义学、社学为小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东林书院应旨改为“东林高等小学堂”。以后历经校名更迭,沿存至今。

书院珍藏有自宣统元年(1909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东林学子早年影存。经专家鉴定,照片成像质量较高,均使用进口座机,察司、天赛等德国镜头拍摄,底片使用玻璃叶片。部分照片装裱精良,使用进口卡纸封底。

回顾历史,信感自豪,畅想未来,为建设文化无锡作出新的贡献,是乃此展览之旨也。

《东林八君子展》

无锡东林书院,宋朝“杨时讲道处也”。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书院重修,本邑顾宪成偕弟允成、同乡高攀龙、安希范、叶茂才、刘元珍,及武进薛敷教、钱一本讲学其中,时称“东林八君子”。八君子为官清廉,锐意图新。凡正俸以外的“羡馀”,或上缴,或救灾,决不入私囊。要求革除朝野积弊,振兴吏治。八君子忧国忧民,敢言直谏。虽“居水边林下”,却仍“志在世道”,“讲学之余,往往间或议及朝政,裁量人物”。他们不但开创了一代自由讲学风气,更是开创了文人讲实学、重实用、议朝政的先河。

著名景点

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

旅游信息

美食

天下第一菜、鸡茸蛋、奶油鲫鱼、红烧筒肠、太湖清水蟹、海棠糕、梅花糕、银丝面、小笼馒头、油豆腐干、三鲜馄饨等。

交通

公交10、15、19、21、23、30、57、722、712、211路在东门下车,沿解放东路向西。

公交722、501、75在东林广场下车,沿解放东路向西。

公交15、57、701环、55、712在东林书院下车,下车即到。

开放时间

东林书院火车站步行15分钟,游玩时间1小时,7:00~17:30开门。

相关人物

顾宪成(1550-1612),明代名士,无锡(属今江苏)人,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革职还乡,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往往讽议朝政,朝野应合,东林之名由是大著。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有《顾端文遗书》等。1595年的早春,一位昏死过去几次的病人又一次顽强地睁开双眼,46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又在他的脑海中流淌,他感慨万千,不禁口占一绝:“妄拟古之人,岁月蹉跎忽至今。

顾宪成

高攀龙(1562~162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存之,又字云从、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上书指责"陛下深居九重",被贬谪为揭阳县典史,又逢亲丧家居,30年不被起用。在此期间,他与顾宪成在家乡东林书院讲学,抨击阉党、议论朝政,影响较大,时人称为“东林党”。高攀龙为首领之一。天启元年(1621),被召入朝任光禄寺丞,又升少卿。后因"红丸案",上书责臣,帝不听,反被夺禄一年。后又议任大理少卿、刑部右侍郎。天启四年(1624)擢升左都御史,与左副都御史杨涟等上书弹劾太监魏忠贤,揭发魏忠贤的党羽崔呈秀贪污受贿事状,被革职返乡。后崔呈秀派锦衣卫缇骑前往逮捕,他投池水自尽。

高攀龙

参考资料

[1]  东林书院.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3-07-12]

[2]  江苏无锡东林书院对联.圣才学习网 [引用日期2013-07-12]

[3]  东林中国画.

参考资料

[1]  顾宪成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2]  中国历代名人图像:顾宪成.浙江图书馆 [引用日期2013-12-06]

[3]  常州发现“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家谱.人民网.2008-03-14 [引用日期2013

相关文章

  • 顾宪成

    顾宪成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

  • 顾宪成&东林书院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

  • 顾宪成:用道德绑架政治的始作俑者

    顾宪成的生平堪称完美,他是一个有资格当圣人的人,然而,历史却不给他机会。 当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

  • 顾宪成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

  • 论“事事关心”

    顾宪成也被人们称为东林先生,他曾写下过一首著名的《东林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 事事关心

    今天我们来讲就是顾宪成写的对联,副对联挂在东林书院的墙壁对联写的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 当顾宪成在太湖之滨建起东林书院...

    当年顾宪成在太湖之滨建立起东林书院的时候,应该绝无想过在今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东林”二字成为一种标签,用来标榜本朝...

  • 变革中的西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出自于万历八年,明代实学思想家,东林书院领袖又名东林先生的顾宪成《...

  • 打开网看到世界,下线后依旧是现实人生

    无锡东林书院依庸堂内,悬挂着一幅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 读书治学 胸怀家国——对联赏析(九)

    读书治学 胸怀家国 ——对联赏析(九) 明代学者、东林党首领之一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题写了一副对联: 风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顾宪成&东林书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jh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