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技巧——叙述性非虚构写作指南》,它介绍非虚构写作的叙事技巧。这本书是创意写作书系其中的一本。这套书早在2012年就引进到国内。在丛书的顾问委员会里面可以看到复旦大学王安忆的名字。这是我熟悉的作家。
今天我要讲的是《故事技巧》中关于人物的这个章节。
在叙事这件事情上, 非虚构和小说核心的差异就是真实性。在非虚构叙事的写作中,我们的人物是来自于真实生活。我这里说的来自,不是记忆里面各种形象的拼接,而是指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我有一段时间十分喜欢看《南都周刊》,我觉得那里面的人物专访和新闻叙事就像小说一样吸引人,能感觉到里面人物的鲜活生命。不同的是,我确切地知道他就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另外一方面,人物脱离开新闻报道中模糊的标签和轮廓,显得具体而细微。
那个时候是2013年。在那之前,2011年,我刚知道非虚构写作这个词。豆瓣上有一个记者开了这么一个非虚构写作的栏目,我已经找不到当时的记录了,隐约记得他和李海鹏一样也是一个写新闻特稿的人。他们都能通过细腻的灯光,声音,动作,气味,外貌,言语,简短地就呈现了一个人的状态,而且总能隐约感觉到其中对社会普遍现实的某种投射和关照。
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故事技巧》这本书。现在我知道它的作者,同样是一个记者。7年后的现在,当我开始再次决定要去学习写作的时候,我看这本书里面对故事和人物,对非虚构写作的描述,让我把自己的记忆追寻到那样一个博客阅读的时代。我并没有十分怀念那个时候,只是难免唏嘘,我竟然在也找不到那个时候的阅读痕迹了,更加唏嘘的是,由于根植在心里面的懦弱和恐惧,加上懒惰,我在这7年间,竟从未曾坚持写作。一直想要写的人物专访,也从来未曾动笔。总想要等到某个万事俱备的时刻,可以开始这样的写作,一等7年。生活就从来都没有万事具备的时候,只有越来越多的麻烦。
这本书里面提到,驱动故事发展的是人的欲望和困境。在人物这个章节里面,引用理查德-普利斯顿的话:说到底,作家的工作就是在写一个人,讲一个关于人的故事。还是强调一下,尽管我们谈到的非虚构叙事,很多写作技巧都来自小说,但是他的人物始终来自现实世界。这也是我为什么把这篇文章取了这么一个标题——如果我们走近彼此,可能发现都在各自的困境之中。
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章,我本来想要理出一条更加清晰的线索,告诉读者,我为什么会关注困境这歌词,但是我发现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容易做到。所以,我会把书中在人物这个章节中写到的对我有启发的句子摘录一下。或许你们会发现。
角色就像是俄罗斯套娃。从一个表征走向另外一个表征。这让人物更加丰满,也让读者阅读的时候对人性有更多的思考。(怎么打开这个套娃,让读者看到里面的东西?)
人物是多面的,成熟的故事叙述需要以圆形人物为中心,人性的缺点,矛盾,变化会使读者与主人公发生共鸣,在这些人物身上,读者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因而更加关心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这就是故事的教导作用和普世意义。
非虚构的故事中,不是创造人物,而是报道人物,在现实世界中,人物即使发生改变,这个过程也非常缓慢。
人物就是价值观,信念,行为所有物的总和,每个人之所以不同,就是在于他们总是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走路,观察,说话。环境可以定义人物,因此只有在我们了解人物的生活环境之后,才能真正认识人物。
人物不仅推动故事,还成就故事。故事越长,人物需要的成长空间就越大,在人物,动作和场景这三者中间人物就变得越重要。现代出色的非虚构作家都不再通过作者的语言直接发表看法,
在优秀的故事里面,从陷入困境到走出困境的漫长历程中,人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非虚构故事叙述者无法控制主人公的性格,但是可以选择主人公,如果你找那个人正在挣扎,正有所领悟,就意味着你发现了有价值的东西。(这个实际上也是写作的张力吧,我们并不能控制我们的人物,只能去试图理解他们。还有记住,优秀的故事叙事者,只描写我们可以控制的世界。)
作家让人物自己说话。他们会选择运用细节,引导读者去给人物做总结。这要求非虚构作家的笔记本要要记满有关人物的外貌,财产,行为,语言的详情。
作家对于人物的外表描写只需要激活人类大脑中的一个图像,太过于详细的描述常常会失败。只为读者提供一副人物的漫画像。
物件。他们坚持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耶鲁大学的哲学博士,坚持认为,身份标记是理解当代文化的关键。
记住这一点,人物就是为了推动故事发展而存在的,明智的作家,不会妄想,描写出人物所有的特点。
创造故事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授生活成功的秘诀,这个密码就在人物之中。(其实,有时候想想,非虚构的叙述关注的人物的欲望,困境,角色的立体感,动作,身份标识,衣着,言语,这何尝不能作为一种自我的关照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