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依妈南通正面管教

依妈南通正面管教

作者: 依姐妈咪 | 来源:发表于2016-10-13 07:54 被阅读0次

    习惯的力量——孩子教育与大人成长一样适用

    最近看完了《习惯的力量》这本书,很受启发,结合正面管教,分享一下习惯的回路在孩子教育上的运用。

    习惯的力量

    一、习惯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你早上起来做的第—件事是什么?是去洗澡、查邮件,还是从能个甜甜圈?你是洗脸前刷牙还是洗脸后刷牙?是先系左脚的鞋带还是右脚的鞋带?你在出门的时候会跟孩子们说什么?你开车走哪条路上班?你坐到办公室时是先看邮件,还是先和同事聊天,又或者直接写备忘录?中午吃沙拉还是汉堡包?回家时,你是穿上跑鞋跑步,还是倒杯酒,在电视机前吃晚餐?威廉詹姆斯在1982年曾这样写道:“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确的形态,但其实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习惯构。

    杜克大学200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对习惯的经典注释:“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罗马诗人奥维德曾说过:Nothing is more powerful than habit.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

    本不刷牙,成了习惯也就刷了

    举两个例子:

    1、刷牙并不是个与生俱来的动作,为什么成为全世界的习惯?

    牙膏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广告指明的是的使用牙膏可以祛除牙菌斑,但是牙菌斑这种东西是很难衡量很难感觉到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去购买牙膏。

    后来,厂家往牙膏里添加了材料致使牙膏可以刷出很多泡沫,并且刷完牙以后口腔清新的效果非常明显,于是牙膏就热卖了。当人们停止刷牙的时候,会明显感觉到口腔粗糙,很不干净的感觉。

    这样一个习惯就形成了:提示就是牙膏,然后惯例就是刷牙,回报就是口腔清新,干净的感觉。

    2、空气清新剂连卫生习惯都算不上,怎么销量惊人的?

    刚开始空气清新剂是为那些打猎或者家里养了许多宠物的人发明的,因为他们的身上总是会有味道。很明显这里的习惯圈是:味道——→使用空气清新剂——→好闻的味道。

    但人们开始发现购买清新剂的人并不是这些身上总是有难闻味道的人,反而是家庭主妇,家里有许多孩子的人。原因是什么呢?前者不买清新剂的原因是习惯圈中的cue(暗示)不明显,就是说这些味道很重的人经常很难察觉到自己身上的味道,这在现实中也很常见,长期脚臭的人可能根本不觉得自己脚臭。于是可能要等到别人提醒,这些人才会去买清新剂。

    而家庭主妇会购买的原因是因为她们很喜欢打扫,并且发现使用清新剂后屋子会更加干净,味道更加好。她们的习惯圈是:打扫——→使用空气清洗剂——→家里更干净了。

    后来厂家又在清新剂里增添了许多香味添加剂,这使销量更好。因为这个做法使回报变得非常明显。起初空气清新剂只有祛除难闻的味道的功能,用完以后臭味就消失了,但是没有使空气充满别的香味的功能。你想想这样一个场面,当你打扫完后喷上清新剂,房间里的味道更好闻了,是不是会使你更愿意去打扫?或者说你打扫完后看着干净的屋子闻着明显的香味是不是使你更有成就感?就是这种可以明确感受到的香味感加强了回报的强度,使使用清新剂的习惯圈更加牢固。

    上述是比较简单的商业案例,利用的正是消费者的习惯回路。

    再看看我们周边的生活,会遇到下面的困扰吗?

    为什么戒酒/烟/零食/游戏/赌博......戒不掉?

    为什么在你遭受生活的不顺,逆境,极其苦闷的时候,你会选择更加情绪失控的方式,对自己更加有害的方式应对?为什么这时候几匹马也拉你不回?

    为什么孩子常常出不当行为,甚至你认为他们是故意为之?

    上述的一切,都是因为习惯。我们的习惯回路固定了。

    二、习惯是怎么建立的

    科学家说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法,如果让大脑自由发挥,那大脑就会就会让几乎所有的惯常行为活动变成习惯,因为习惯能让大脑得到更多的休息。这种省力的本能是—大优势。工作高效的大脑需要的空间更少,人的头部也会更小,这样的孩子在出生时更容易。因此也会降低婴儿和母亲的死亡率。

    同样,这样的大脑还能让我们不用再思考基本的行为,例如走路以及选择吃什么,所以人就有更多的脑力来发明长矛、灌溉系统最终发明出飞机和电视游戏。

    在这个习惯的建立中,由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暗示、惯常行为、奖励”构成了习惯回路。

    习惯回路

    行为触发时,首先会感觉到有一个外部提示(Cue),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一种触发行为的提示,无论是看得见的食物、广告,或者感知到的情者,或者—定的时间点等等

    举例说,比如你的闹钟响了。这个提示将会给你的脑部产生一个刺激信号,并目你的脑部将会决定哪一个行为习惯适合当下的情况。

    接下来是惯例做的事情(Routine),这代表了触发行为的提示会指导你去做些常规要执行的活动。比如你如何找到家中浴室的方向,以何种方式来刷自己牙齿,在所有这些过程中可以认为你的大脑是在自动驾驶。

    最后,你将因为执行这个惯性行为而获得奖励(Reward),比如刷牙你嘴里的薄荷的清新感觉。这次整体的活动又将加强你的大脑对于提示和惯例以及最终奖励的联系。

    依妈南通正面管教

    三、如何改变习惯

    先分析下书中的例子,再集合错误目的表讲一讲关于“孩子不好好吃饭”的习惯。

    (一)书中的案例

    本书的作者查尔斯,习惯在每天下午去咖啡厅买巧克力豆饼干。假设这个行为让他胖了10斤,他想改变,怎么做?

    第一步,找出自己的惯常行为。

    下午从桌子旁起来,走到咖啡厅,买巧克力饼干,然后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吃。

    第二步,寻找惯常行为背后隐蔽的问题:

    这一惯常行为的暗示是什么?是饥饿吗?是因为低血糖?还是说你在全身心投入到下一件工作前,需要休息下,而吃饼干就是休息的一种方式?

    那奖赏是什么?是饼干本身吗?还是换了环境?或者是暂时散散心?又或者是与同事聊天?也有可能通过突然摄入那么多糖获得了能量充沛的感觉?

    要搞清楚,就从奖赏开始做实验。

    第三步,用奖赏做实验

    奖赏的影响力很大,因为它们能满足人的渴求感。但人往往意识不到在背后驱动我们行为的渴求。

    比如试试找每天下去出去散步取代去咖啡馆,然后回来什么也不吃。坚持几天后,自己还会不会想去咖啡馆?如果还想去,说明你去咖啡馆得到的奖赏并不是放松心情。那就接着试,每天下午吃的饱饱的,还想去咖啡馆吗?想!那奖赏也不是饥饿。那如果去朋友家找朋友玩,和他们聊天,回来了还想去咖啡馆吗?居然不想!恭喜你,找到了!你去咖啡馆的奖赏就是和朋友聊天,找到满足感。找到了以后就好办了,你只要每次想去咖啡馆的时候就去找朋友聊上十几分钟的天,打电话也好,出去玩也好,久而久之,原来习惯圈中的routine(去咖啡馆)就渐渐被和朋友聊天的各种方式取代了!

    习惯回路的改变路径

    (二)孩子“不好好吃饭”的习惯分析

    下面,来分享一下今天上午一个邻居提供的案例:他三岁半的儿子不好好吃饭。每次吃饭时就东张西望,摸摸这个摸摸那个,跟家里其他人说话。不停的催促、哄骗之后,吃一些,吃吃停停。等到其他人吃完离开桌子,他还在吃,然后丢下没吃完的饭说自己吃饱了,吃不下了。

    首先,这个习惯的暗示,也就是触发行为。就是在餐桌上吃饭。

    其次,找出惯常行为。吃吃停停,讲话,用手摸其他东西。

    接着,寻找惯常行为背后隐藏的问题。是因为肚子不饿?是因为被桌上的玩具吸引?是不喜欢吃当天的饭菜?是因为想跟家人聊天?想通过吃饭来进行交换?想获得家人更多的关注......

    然后,用奖赏做实验。1、将桌上多余的物件拿走,比如茶杯、手机、装饰物,只留下吃饭用具。发现宝宝开始摸桌子、摸碗、摸衣服。

    2、做饭前询问宝宝,吃什么主食,想吃什么菜。按照他的意愿准备后,发现宝宝依然吃吃停停,要讲话。

    3、按照宝宝的意愿,喂宝宝吃饭。吃了很多,吃的很高兴。那宝宝就不是因为不饿。

    4、爷爷奶奶继续跟宝宝交谈,用以前的老办法引诱他,说如果他认真吃饭的话,吃完饭带他看动画片,还给他买玩具。宝宝开始吃饭,吃了几口又停下来。

    5、全家人商量好,不跟宝宝说话。宝宝想各种办法逗他们说话,憋了几分钟,忍不住回应了宝宝,宝宝笑的特别开心,说个不停,不吃饭。

    6、爸爸妈妈批评宝宝,说他不好好吃饭。无果。

    7、告诉宝宝,等大人吃完就将饭菜收走,不给他吃。宝宝自己跳下椅子,说耶,不吃了。

    8、妈妈温柔的在旁边看着,看到宝宝吃饭时就鼓励宝宝“宝宝刚才吃了两口饭,还吃了一块肉,妈妈看见了。”宝宝笑,说“妈妈你看见我吃饭啦?你看我现在吃的是什么”,然后继续吃饭。妈妈告诉宝宝,看见他吃了些什么。宝宝顺顺利利的把饭吃完了。

    宝宝要的“奖赏”是妈妈的关注。

    (备注:在对奖赏进行试验的过程中,也是可以结合正面管教的《错误目的表》来进行比对。孩子不好好吃饭的不当行为持续发生时,父母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错误目的表

    我们结合错误目的表来看看这个问题如何处理:

    1、根据第二行“我感觉”,父母的反映是“烦躁、担心”;

    2、回到第一行,对照孩子可能的目的是“寻找过度关注”;

    3、来到第三行,回顾家长在过程中做的反应:不断提醒孩子吃饭、用玩具和电视哄劝孩子、喂饭。

    4、来到第四行,孩子会做的:暂时停止说话、摸东西,吃上两口,然后再继续。

    5、结合最后一行“我的回应”,思考,父母可以怎么做?

    比如:1、吃饭前请他帮忙整理椅子、分配筷子,并请他在吃饭后帮忙收拾碗筷。让宝宝在吃饭这件事上觉得被重视,有参与感。

    2、跟宝宝沟通:吃饭的时间,是我们一个大家庭享用美食的时间,大家会进行简单的交谈。吃完饭之后,是宝宝跟父母的美好时光,会玩游戏、讲故事,或做其他开心的事情。

    3、让宝宝体验自然后果。按照使用自然后果的步骤去执行。

    4、忽视。在宝宝寻求过度关注、以不吃饭来做试探时,忽视他的行为,其他人持续吃饭,并在宝宝进行吃饭动作时给予适当的“帮助”,比如,夹一点菜或者交谈时带上他。

    最后,在找到了宝宝要的奖赏后,通过正面管教的方式,宝宝就会换一种惯常行为来获得奖赏:好好吃饭。

    好的吃饭习惯也就有机会建立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面对很多孩子的挑战,就是他们的“不当行为”或者说是“坏习惯”,例如不肯睡觉、不肯洗澡、发脾气......如何将这些挑战转化成他们能学习到的优秀的品质,也就是俗话说的养成好习惯呢?

    习惯回路的原理构建,跟正面管教中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相结合着使用,真是有很多的乐趣。

    你有些什么样的坏习惯想要改变吗?你遇到孩子的坏习惯的挑战想破解吗?不妨试试上面的办法,相信会对你有帮助哦。

    依妈微信号:raodanaodai

    联系电话:15862741680

    依妈南通正面管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依妈南通正面管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kw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