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刚从乡村学校到教育局工作,那时,教育局里有程俊松、姚飞等一批文学写作高手,还有三中的万新廷老师等在教育文坛上也很活跃,程老师在家乡县城文学界早就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了,隔三差五地在一些刊物报纸上发表文章,本人羡慕不已,以他为榜样,学着写文章投稿,也不断地求教于他,时间长了,文章相互切磋,成为忘年交。准确地说,我是在豫东家乡教育局与程俊松老师一块工作中结下了忘年情谊。记得那时,和程老师、李圣芳、郭宏良、高同厂老师等一同出去采访,有说有笑,心情舒畅,一天下来走访了许多地方,都不感到累,至今那动人场景、那些事仍然记忆犹新,仿佛就在眼前。
上图是1994年与程老师、高同厂老师一同在采访现场的合影
记得那时,和程老师、高同厂老师等一同出去采访,有说有笑,心情舒畅,一天下来走访了许多地方,都不感到累,至今那场景、那些趣事仍然记忆犹新,仿佛就在眼前。
1994年12月,我离开了家乡到山东工作,和程老师等同事远了,加上工作变动等联系就少了。这些年过去了,家乡变化很大,同事也有很多的变化。像程老师已年愈古稀,退休在家,本应贻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有一种不服老的精神,只争朝夕,笔耕不掇,发表了一篇篇富含乡土气息的作品,介绍家乡太康的风土人情,地方史志,风俗习惯,历史传说,经过他的收集整理的文稿,栩栩如生,得到传承,一些乡土历史传说被他挖掘,成为教育后代的绝好资料。在许多人忘记乡愁,追逐铜臭的时代,还有这样的老师实属难得,怪不得他被太康的父老乡亲称之为家乡文坛的守望者。
记得2015年3月的一天,突然接到他的来信,信的内容如下:永奇您好:我受县文联之托,正在编写《太康籍作家文选》,你若有文学作品均可入选。太康 程俊松。接到来信后,我非常惊喜,这么多年来,程老师还这么惦记着我,关注我的文学创作,关心着我的成长,让我激动不已,夜不能寐。当夜,就给程老师通了电话,并回信表示感激。信中说:您好,程老师,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关照,我看我以前写的还能找到否,找到了给您发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心心相系,相互牵挂,友情千古流,在新春即将来临之际,祝您及全家快乐吉祥如意,代我向同厂红杰玉梅等同事与李胜芳老师、郭宏良老师、窦老师等问好,有时间来烟台。令我更为感动的是,程老师唯恐我交不来文章,不顾老眼昏花,马上回短信说,若找不到可回忆重写,或新创作都行,4月发来不晚。程老师的热情与认真让我不安,不能拿过去的老文章应付,不能辜负他的一片苦心与期望,我又重新拾起了多年前的文学,刚好父亲过世2周年,心中有无尽的思念,于是就包含热泪创作了《父亲不曾离去》一文,恰好到了2016年春节,我稍作修改就给程老师寄了文章,并发短信祝福他及全家春节快乐,猴年大吉。但文章发过去了,我心里惴惴不安,这些年不写这样的散文了,写出来的东西能达到程老师要求的水准吗?不久,就接到了程老师的回信:“谢谢永奇!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一帆风顺,锦上添花!俊松”。而后,由于工作较忙,早已忘记了这件事情。
程俊松:家乡文坛的守望者时间到了了夏季,7月1日,我收到了程老师的短信:永奇您好:佳作《父亲不曾离去》已在《涡河》文学季刊第一期刊登,请把你的通讯地址发到县文联办公室主任李树斌手机上,让他给你邮寄样刊。程俊松。我感到很意外,也感到很吃惊,程老师肯定化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帮我进行了修改,不然,不会这么快就采用发表了。我怀着感激的心情回复:多谢程老师,多次在网上拜读您的作品,都为您笔耕不辍而感动,您辛勤地守望着家乡的文坛,向您致敬,祝您们身体健康,快乐。
程俊松:家乡文坛的守望者而后,程老师的来信、电话都是不尽的鼓励。不管是节日还是其他闲暇时间,程老师与我谈的最多的是乡土文学、家乡历史典故、民俗等的传承问题,他决心在有生之年能够挖掘整理一批东西来,好留给后人不失传,同时每次通话都鼓励我努力工作,争创一流,为家乡争光。就在今年春节又接到了他的短信:祝永奇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就!
岁月无情,春去秋来几载间,人生是短暂的,但友情是永恒的,永远忘不了与程老师等同事一起走过的日日夜夜,永不忘家乡故土文学的滋养和家乡文坛老师朋友的厚爱。吃水不忘挖井人,让我以云南诗人缪沾先生的诗句作节:心系彩云如藕连/熏风吹籽结千千/雄山滴下三江水/南海常思万里缘。(作者:韩永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