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5

作者: 妙云依依 | 来源:发表于2017-04-15 06:50 被阅读0次

历史宅读天朝三国魏晋南北朝史与日本唐化时期史之感悟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天朝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分裂、大变革时期。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动乱与和平与朝代兴衰是相生相依的。当中国经历长期的动乱之后,在民意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驱使下,国家的统治阶级会适当的对国家机器进行相应的重新设计。其中就包括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军事制度的调整。在新制度的稳定推行和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就会出现欣欣向荣的治世与盛世景象。  当国家经历了一个财富累积的阶段后,由于阶级差异、资源差异等因素使国家内部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在经济生产上出现了土地兼并现象,并导致了严重的流民问题。在社会政治上,由于阶级流动性减弱,导致了社会阶级固化,阶级矛盾不断加剧。此二者的共同作用便导致了中国古代王朝末期乱世的出现。这大体就是中国古代国家机器从建立到崩溃的基本模板。  

      东汉末年,在中国社会经历了两汉长达近400年的总体大统一的局面出现了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和随之而来的军阀割据从公园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公园581年隋王朝建立,中国古代史总体进入了一段长达397年的乱世。期间虽有司马家族创立的西晋结束三国、完成全国统一的历史局面,但终究是昙花一现。由于以司马氏家族为核心的西晋统治阶级在立朝之初并未对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制度进行正确与有效的调整与重新设计,使西晋国家机器只有统一之表却无统一之实。在维持了仅15年的和平后,以八王之乱为代表的割据叛乱现象再次出现,后又五胡入侵、晋室南迁,中国重回混乱。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的原因,社会的资源向军人倾斜并由上层军人所掌握,武人阶层成为了中国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受此影响,中国的士阶层出现了尚武之风。在这个时期里即使是文人阶层,也有习武成风的现象。这一社会文化特点,对后来的隋唐社会也造成了深远影响。

      这种社会特点让我联想到了唐化中晚期的日本社会。日本在大化改新引入隋唐政治制度后,使日本天皇在近300年的时间里拥有了一定的实际权力,摆脱了之前被外戚操控的虚君局面。但由于日本官位世袭制,以后族藤原氏为首外戚逐渐掌握了国家大权,天皇又逐渐变为了虚君。12世纪后,日本武士阶级逐渐崛起,并建立了幕府制度,日本也进入了幕府时代。在幕府制度下的日本社会也和中国古代一样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但其中的士是指武士。武士阶级在幕府时期一直是日本的统治阶级,日本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一直由武士阶级所掌控并传承。天皇在此时期则成为了象征与彻底的虚君。大化改新确立的天皇集权制也彻底沦为废纸,并被抛弃到了历史的垃圾桶中。明治维新后,日本仿照英吉利王国与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天皇也由封建虚君变成了立宪虚君。

      不难发现,日本武士阶级的崛起对日本封建君权与社会结构和国家制度的影响之深刻,那么在社会结构与社会现象与日本幕府时期极其相似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为何没有出现君权旁落的现象呢?    分析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国家统治环境与理念的不同。

      中国自夏禹起便奠定了家天下的集权思想理念。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更是通过大一统局面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对后世影响极其深刻的皇权秩序观,即国家机器是以皇权为核心组成的。故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即使武人阶级当道并不断上演叛乱割据的大戏,在规划制度时仍是按照皇权秩序观思想制定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君主集权制才能被保留下来并在以后不断加强,或许这也是皇权秩序观的奠定者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伟人、千古一帝的原因之一吧。即使是当下共和国时期,天朝的政治制度仍然呈现的是以集权为主,兼有民主的特点存在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04-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qn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