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04-27 做5%的改变

2023-04-27 做5%的改变

作者: 如月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4-26 09:06 被阅读0次
    小满作品

    最近在看李松蔚的《5%的改变》,算是一本读者来信回复集,很多读者讲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者是困难,大多都是心理学范畴的,最让我意外和感动的是李松蔚的回复,对于每一封来信,李老师都是第一肯定对方的感受,并且认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是有苦衷的,比如拖延、不自律、遇事退缩等等,李老师都是回答都有一种我是和你一起的这种感觉,让人觉得莫名感动。

    看了很多来信,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女孩子说自己总是一边拖延一边谴责自己,就好像人格分裂了,肉身在木然的看电视剧,吃零食,而灵魂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着自己,最自己说:“你不要看电视剧了,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你不能吃零食了,要保持身材”。

    就这么肉身和灵魂这么拧巴着,争吵着,灵魂越是谴责,肉身则表现得越差。

    李老师给到的方式是:出现这种情况时,可能你的灵魂(旁观者)认错人了,请代表肉身(当事人)给灵魂(旁观者)一个解释,告诉她认错人了。请坚持记录七天,给我反馈。

    后面李老师收到的反馈是这样的。

    第一天

    旁观者:快两点了,该睡觉了,你的眼睛在疼。

    当事人:抱歉,你认错人了,我不是你以为的因为眼睛疼就不熬夜的××,其实我是周末想怎么熬夜就怎么熬夜的××。

    旁观者:就算认错了,就算你不在乎自己做过手术的眼睛,明天要见朋友,你打算萎靡不振地见她吗?

    当事人:我不在乎,熬夜和出去跟朋友玩都是消遣娱乐。

    旁观者:熬夜打乱生物钟,双休过完会影响工作。

    当事人:你又认错人了,我不是你以为的会在意工作的××,我本人并不在意这份工作。 

    旁观者:既然你不在乎朋友,也不在意工作,为什么又去做呢? 

    当事人:为了满足朋友想见我的心情,为了家人放心。

     旁观者:所以你还是在意,但是他们在意什么你根本不清楚。你其实既没有满足他们,也没有满足自己。

     当事人:不想和认错人的家伙一直聊下去!

    第二天 

    没有“认错人”的情况出现,今天的“我”特别乖,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通过对话的方式自行处理了一次“情绪危机”,没有求助任何人。 

    第三天 

    这几天不睡觉瞎激动冻着了,感冒了,脑袋昏昏沉沉。虽然才八点多,但是没有蹦出旁观者逼我看书,旁观者和当事人今天都想好好休息。 我觉得我整个人都很放松,基本上要睡过去了。

    第四天

    旁观者:你该睡了,而不是悲伤地玩手机逃避现实。

    当事人:你认错人了,我不是该睡觉的××,我是熬夜玩手机能平复心情的××。

    旁观者:那好吧,我想看《黑客帝国》。

    第五天

    或许是昨晚的《黑客帝国》太好看,今天一整天都比较平静,又或者说,今天旁观者成了当事人。

    今天按时起床、上班、上课,甚至少有地运动了一下(太难得了,激动到泪流)。

    “封印”解除后,我似乎再难感受到之前“想做某件事却做不了”的分裂和痛苦,事情都变得简单;我想做和不想做的。就算暂时不想做,心理负担也没之前重了,果然都是作茧自缚,原来越在意自己“没做”,越“做不了”。另外,自我感知变得非常敏锐。我发现,“压力”的源头都是我把别人的想法胡乱堆在自己身上(应该相亲、应该事业有成、应该会来事……)。还有就是,我特别喜欢故意瞧不起自己、打压自己。

    第六天

    今天回顾这个实验,突然想放弃。

    旁观者(或许是提问的当事人):太羞耻了,你看你提的什么问题;胡言乱语,不要让人笑掉大牙了。可惜不能删掉。

    当事人:你认错人了,我不是你以为的会因为表达不当或者有错别字就感到羞耻的人。我是想抓住一切机会去解决问题的人。

    当事人很强势,拿回了主场。

    回忆了一下,我真的很爱通过这种打压去否定自己、降低期待值或积极性。这种“恶习”什么时候形成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我察觉了,并且没有放任自己逃避。

    可能我依旧难以专注,但至少以后会警醒,小心不要任由自己沉沦在消极的情绪里,逃避真实的人生。

    我想我们每个人身体中都有这两这个自我,一个是文中的旁观者——理想自我,一个是文中的当事人——真实自我。

    理想自我有一些是我们自己期望的,有一些是社会或者他人给我强加的,理想自我是有力量的,自信的,勤快的,自律的,可以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或者是有一份好工作,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或者是一个模范父母等等。

    而现实自我可能是内心虚弱的、自卑的,懒惰的,遇到问题很无措的,工作不是很顺溪,家庭也没有那么和睦,在孩子眼中都算不上是个好妈妈/爸爸等等。

    而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一旦裂缝过大,我们就会陷入到痛苦当中,变成一边期望自己做得很好,一边无力做到期望值,双方不断拉扯,把仅有的能量都在这种拉锯中消耗掉。

    大多数痛苦都可以概括成两句话:

    “我不希望自己这样,但确实我就是这样的。”

    “我希望像别人一样,但我又做不到那样。“

    而能改变这种局面的唯一办法就是“接纳”,命运就是牌局上的一把牌,有些人就是运气好,拿了一把好牌,有些人就是一起牌就发现烂牌一把,那怎么办呢?

    无论好牌差牌,要想打好,先承认手里的牌就是这样,接受,以为你能依仗的也就是手里这把牌,然后再谋划怎么打好。

    而且牌局也是不断变化的,要不然,我们也不会经常听到那句:“一把好牌打个稀烂”这种话了。

    而接纳以后,我们就能以从容的心态去面对,才会做出积极的行动。

    而生活中大多数的痛苦,都是源于不接纳,无法接纳自己不好的部分,或者无法接纳身边人不好的地方。

    很认同杨紫琼的这句话:“不要用你的能量去担心,用你的能量去相信,去创造,去信任,去成长,去发光,去显化,去治愈。

    当然李松蔚老师书中最核心的一点是改变,但是又不建议作出太大的改变,因为大的改变启动太难了,而且会对它有过高的期望值,而实际上,你不需要做太多,只需要做5%就够了,微小到你顺手就可以做一下,这种改变就够了,就这个改变,也会让你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5%的改变,对我来说倒是有一个实际的例子,就是签到打卡,已经坚持840多天了,动作也很简单,就是每天一定要进得到APP和帆书去签到,这个动作每天连1分钟都用不了。

    这么简单一个动作,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

    就是每天都会提醒我去看看书,或者是看看有什么新课程,总之,这个好像是一个开关,你每天去点一下,就会问你:“今天学了什么?”

    5%的改变中,最重要的当时是改变,改变是需要行动的,而行动就代表着我们必须做点什么,而不是在原来的轨道上靠惯性做事。

    很多人都喜欢通过“思考”寻找答案,更安全,更无痛,并且显得更深刻和触及灵魂。但要我来说,还是“做”点什么更管用。行动会直接带来新的经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04-27 做5%的改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qv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