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空听了三节课,为了保证效果,更为了体现尊重,每次我“有所行动”前,至少提前20分钟在群里进行提醒,下午的中午就做了提醒。这样也让人心里有所准备,不至于手足无措不是?还有就是网上对“推门听课”褒贬不一,我就干脆顺水推舟,既摸清了教情,又不至于让人紧张,这样的事儿我还是挺乐意去做的。
这三节课,各有各的特色。共性问题群内反馈,个性问题单独交流,这样我想更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尤其在中午就上午听的两节课做了反馈和提醒后,下午科学课的板书设计还算规范。上午的数学、英语竟然没有看到,也让我非常意外。PPT不能代替基本的读书、验算、书写,仅仅是辅助而已。
不知道什么时候,PPT就那么根深蒂固地入了人的心。好像没有了PPT,整节课就没有了灵魂,就不知道从哪儿下手的感觉。这,不应该是教育的常态。虽然多次提醒,但是好像如果没有真正的调查研究,好像对人的印象并不深刻。毕竟,你在说的时候,不知道对方是否在听,更别提深入人心了。
这个学期我已大概听了30多节了吧,不多也不少,下阶段仍需继续努力。毕竟,说出去的大话要争取实现不是?
又记:
突发奇想,如果我有一个小学阶段在读的孩子,会不会让她参加延时服务?
虽然对于我来说,少许荒谬,因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我还是认真地想了想。我的结论是:也应该不会吧!
早上不到八点进校,下午六点出校,一天在校时间10个小时。这么美好的春光,待在屋里将近10个小时,顿时感觉乐趣都没了。就如现在的我,每天接触到的好像就是固定的那么几个人,和社会基本没接触,感觉和人交流话题单一、干巴巴的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几件事儿。成年人尚且如此,小孩儿呢?正是探索求知发现的时候,在阳光下跑跑跳跳不好吗?
不过再想一想,我可以和孩子共进退,所有的父母都能和我一样吗?好像不太现实!把孩子送进一个安全的地方,还有人指导着不学坏,看着写作业,一天不足三元钱的看护费用,还是挺让人心动的。这样互不影响,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这个事儿吧,我思索了这么久,好像真的有些杞人忧天的感觉,其实不是好像,是真的在杞人忧天!
这爱瞎想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一改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