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的第三部分:父母的焦虑会给孩子带来哪些难以想象的后果?如何解决。
首先,父母为何会焦虑?
一个是因为他们自身年龄、心态、精力等因素导致自己学习能力下降、成长空间压缩,因此担心跟不上社会的节奏,另一方面是社会压力育儿,养老等方面。书中引用了心理学博士徐浩渊博士的话,他认为,父母的压力远超过老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这种压力让父母在育儿问题上产生焦虑,并且把这种焦虑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尤其是孩子的母亲,但是他们并没有正确处理这个问题,不是想办法去促进自身的成长,而是将期望转移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去承受双重压力。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也确实做了很多错事。
心理学把父母这种转移期望的行为称为投射,当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时,就把这种需求投射到最爱或最亲近的人身上,只要他们能把这个需求实现了,就会觉得自己也实现了。知名教育专家徐国静认为,这些父母其实都在不经意中把自己当成“债主”,逼孩子“还债”。从而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上,这种关系非常不利于家庭关系的成长,最终是要出问题的。
其次,当父母把焦虑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会产生什么后果?书中讲到一个孩子跳楼自杀的案例,孩子在遗书中说: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觉得很累,不想让父母继续失望,所以选择自杀。
心理学家认为,比起学习成绩,孩子其实更看重父母的感受,也就是父母的爱。正因为如此,孩子会情不自禁地做一些事情来讨父母的欢心,父母也会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这个特点来控制孩子。父母认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考第一,年幼的孩子就会觉得成绩等于爱,可是当他长大成人之后,会意识到这里面的问题和矛盾,如果父母安排的并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人生,那么就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和现实问题。
那么, 父母如何化解焦虑?才能减少孩子的压力。书中,作者武志红给出了三个方法来化解父母的焦虑和孩子的压力
第一,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武志红老师的建议是:制定一个基本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上,父母应该放手,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成长。
第二,父母要注重自我成长。大多数父母都喜欢用自己的理想标准去要求孩子,表面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更多是因为自己的虚荣心、比较心和焦虑情绪,将孩子的的成长当作自己的信仰。当父母的理想标准跟现实的自我差距太大的时候,对孩子是没有说服力的。比如,你要求孩子科科考第一,自己在工作上却得过且过,要求孩子在家里看书写作业,自己却打麻将、玩手机,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有好效果呢?父母自己的成长和以身作则,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三,进化爱的方式,学会理解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与尊重。孩子在巨大压力下是发挥不出最好状态的,对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只有坏处。父母不要总盯着试卷上的分数,不要根据成绩的好坏来奖罚孩子;当孩子考砸的时候,应该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应该给予理解而不是单纯的责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鼓励他们拥有其他爱好。
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那什么是客体关系呢?它指的是人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其中“我”是主体,重要亲人是客体,多指父母。客体关系在五岁前就基本完成了,它包含三个部分内容,分别是“内在的我”、“内在的爸爸”和“内在的妈妈”。天下父母们有一个共识,就是妈妈最好亲自带孩子到三岁。为什么呢?因为在三年的良好稳定的亲子环境下,孩子能够形成客体稳定性和情感稳定性。只有形成这两个稳定,孩子才能接受与妈妈长时间的分离。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的话,那长大后也很难与他人正常相处。这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对性格决定命运的深层原因解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