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为何家会伤人》

读《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 爱学习的代代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22:26 被阅读0次

    这本《为何家会伤人》是第二本读过的心理学书籍,书中讲了很多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和失败,从深层次来看很大原因是心理问题。

    Q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如何相处?

    并且,为了父母的健康,我们不要太恋父母的某一方,认为自己与他(她)的关系胜于他们的关系。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配偶。因为,最爱的,我们都必然最难割舍。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现在很多的孩子有很严重的恋父情节,或者恋母情节,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将大部分的过多的精力倾注到孩子身上,过多的干预孩子的生活及成长。殊不知对于父母而言配偶关系才是第一位的。

    Q2:何为你心中的安全感?

    关于安全感,中国人有着单一的物质化界定,比如房子,车子。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

    中国人总是在劝那些在婚姻关系中没有爱情的人,别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他们一定不会将爱情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但是,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即使很贫困,我觉着有爱就是好的,有一个知心爱人,即使前路险阻坎坷,有了彼此的陪伴可以克服的。即:能带来安全感的只有爱...... 对于安全感,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欢迎留言评论,说出你的安全感来自哪里?

    Q3:爱情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一加一等于一,你跟我想象的完全一样,这是激情期。心理学上说,这是情结与情结对上了,其实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但是,你和我头脑中想象的一模一样。彼此都活在幻觉中。第二个阶段,一加一等于零,我的人生痛苦一切都是因为你。婚姻战争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试图改造对方,当筋疲力尽,发现对方完全是另一个人时,还愿意接受那个真实的他,才是爱。也就是进入第三个阶段,一加一等于二,你是你,我是我,但是我们在一起。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深,就不容易审美疲劳。

    Q4: 对于孩子的选择,父母仅有建议权,没有选择权?

    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时,那么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只有作过选择,一个人才算活过。假若这个人的一生中都是别人在替他作选择,那么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不管别人给了他多少东西,不管那些选择从理性上看多么“正确”,他都会因此而虚弱无力。

    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Q5:你是一个迎合者吗?

    如果父母对一个孩子越冷淡,这个孩子越容易成长为迎合者。

    作为一个迎合者,他心中的恐慌并未消失,他仍认为奉献是能与别人拉近关系的唯一方式。

    所谓迎合的游戏,概括成一句话: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爱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大坏蛋。

    自己就是一个很严重的迎合者,其实父母对于我也并不是冷淡,而是在爱情里自己活太过于卑微,是一个彻底的奉献主义者。其实这种方式是不对的,对于爱情我觉着也应该保持一种平衡,适时进行关系的反思与评估,而不是过分的沉溺其中,迷失自我。

    Q6 妈妈要陪伴孩子多久呢?

    妈妈要陪孩子到三岁,三岁前不要有长时间分离。之所以如此,是研究发现,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孩子到三岁时才能形成客体稳定和情感稳定的概念。

    Q7:如何进行自我解梦?

    即身体保持不动,不主动想什么,而是让感受和念头自然流动,看看会自动发生什么。

    Q8: 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创造性的生活是一种健康状态,顺从对生活来说是疾病的基础。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

    Q9: 真我与假我?

    一些人有清晰的自我,他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另一些人没有清晰的自我,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Q10: 关于轻松?

    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Q11: 是时候放手?

    怀孕时,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别是怪胎就行; 生下来,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别总生病; 孩子逐渐长大,看着小小的他,只希望他开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或许父母刚开始也是上面的心境,为什么后来慢慢就变了呢? 因为我们不是孤立存在于这个世界,我们都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成长起来的,或许大家都恨死了“隔壁家的孩子”,”为什么老是拿我跟别人作比较,我只要进步了不就好了吗?” 最好的做法,我觉着是孩子优于过去的自己,生活的开心就好。

    Q12: 三种父母?

    曾奇峰说,父母分三种:第一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当然,最好的父母就是最后一种。

    幸甚之至,我的父母是属于第三种父母,记得从上学的时候开始,父母对于我就很少有过多的干涉,学习与考试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来自父母的物质奖励,只是觉着拿到奖状的那一天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罢了。

    Q13: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什么?就是心中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我”的评价。其基础就是,我们童年时父母对我们的评价。

    Q14: 挫折商?

    所谓挫折商,就是一个人在应对挫折时形成的一些良性的应对方式,一定程度的挫折可培养一个人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培养一个人的多向度思维,让一个人考虑事情更全面。

    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更好。顺利会帮助一个人形成一个方向的思维,挫折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另一个方向的思维。如果总是一帆风顺,那么一个人的思维就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对事情的考虑容易片面;如果一个人总是遭受挫折,那么这个人的思维也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最好的经历就是,既顺利过也遭受过挫折,这样的经历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多向度思维。

    有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假若一个孩子这样长大,他就会形成高挫折商,等离开家进入学校或进入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他不会有严重的受挫感,因为他相信最终会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高中的时候,我就发现我有很深的畏难情绪,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发现就很快自我放弃了;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我总是像一只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一样总是逃避。
    还好从几年前慢慢开始修正这个方面的问题,现在已经好了很多。


    image.png

    Q15: 内部评价系统

    放在学习上,有内部评价系统的学生,他之所以热爱学习,是因为他喜欢学习,学习本身带给他很大的快乐。相反,有外部评价系统的学生,他努力学习是为了追求外部的奖励,也即家长和老师的奖励。 外部评价系统的悲哀之处在于,一个人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失去了自己。 没有纯粹的内部评价系统。

    学习上瘾的孩子,享受的是知识带来的快乐,这是天然的快乐,是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快乐,是对这个世界更多一些了解后的快乐。这种快乐,决不会是单一性质的快乐,所以这快乐无论有多大,都不会让一个人像前面提到的小白鼠那样,歇斯底里地去追求电击带来的快乐,至死方休。这是一种内部评价体系,学习上瘾的孩子,他们非常独立,知道是自己在掌控自己的局面,不会轻易为别人所动。长大以后,这样的孩子会更独立、更有创造力。

    对孩子而言,考试成绩好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如果他很爱学习知识,那么这就是对他学习知识的认可,这会带给他内在的喜悦,这种内在的喜悦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我觉着自己也是属于学习上瘾的人,因为我总是觉着我对于自己或者这个世界了解的不够:人际交往,工作提升,亲情,爱情,友情,兴趣爱好等等。当我隐约觉得我对某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我就去尝试,等到失败了,再放弃也不迟。当我隐约觉着这种为人做事的方式可能是正确的时候,我就去尝试。还好我比较谦虚跟坦白,知道怎么样去收集反馈,不断优化。

    Q16: 为什么父母们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

    徐博士说:“很多妈妈,自己完全停止成长了,她们能不焦虑吗?但她们不努力让自己成长,而是将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说,这是爱,但不客气地说,她们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

    Q17: 在成绩方面,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她没有因为我成绩好而明显喜欢我,也没有因为我成绩差而明显疏远我。这是一种无缘无故的爱,这种爱就仿佛是我们生命中的烛光。一般时候,我们会忽视这种烛光的存在。但是,当到了一些黑暗的时候,到了我们消极、绝望的时候,这种烛光会变得非常亮,非常温暖。

    并且,点燃这烛光的人,却丝毫不企图在你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丝毫不想控制你。他们来了,点燃了烛光,又走了,就仿佛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这样的过客,会给你留下温暖,会让你更相信自己,同时也更相信别人。让你对关系更有信心,也让你对自己更有信心。

    Q18: 两种同情心?

    同情心有两种。一种是对弱者的可怜,但内心同时有一种我很好很强大的自恋。另一种是共情,即,我深深地碰触到了你的感受,进入到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为何家会伤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xm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