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春节,儿女们都到了身边,多与宝宝温存。我也得出更多的期间构思行文。
无论是命题作文最难,还是先长脑袋加冠?对我来说多是同一个下场,写着写着,总是出轨跑偏。
这个问题一直苦恼着我。难道写文章非要先思维导图不可?还是我这样不打附睾就是纯粹瞎干?至今不得其解。
比如,在简书写文章,经常会遇到许多征文,我总是跟身体里没打疫苗反而跟脑袋里注射鸡血似的,一有时间便信心满满,跃跃欲试。仿佛这个主题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非我莫属。
这不,新年假期一到,征文又来了。其中我相中了一个《我与简书的故事》,这类征文,一般标题应该是自取。
不加考虑🤔,我便由着简书清流大咖周老师一篇《“知道”新解》文章的思想先冠了一个《写作,一个让我支离破碎的过程》主题。
地雷埋好,就等着往下一路引发爆点,最后形成王炸。
接下来就是先由周老师的思想引申,发散,掰开揉碎,期待最后形成文化基因突变,独树一帜,自立为王。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一段尚可靠谱儿,第二段跌跌撞撞,脚步蹒跚。感觉得了脑中风,越写越离主题越远。
言不由衷,基因诡异,怎么办?是推倒重来?还是单独搭窝,名正言顺?重写,则前功尽弃。继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要是任性发布面世,恐怕后果比传说中“标题党”还要严重。
到那时,恐怕读者给我这人设下的留言不只是“标题党”这三个字,一定还会跟上一句“挂羊头卖狗肉”的歇后语才算畅快。
横下一条心,接着写。蛋一旦有了,总要下。不下,郁结在心,心里不爽。横竖毕竟有了蛋,总比那些想下🤔趴窝半天总下不出的要好。区别之处,无非就是趴在鸡窝下了个“咸鸭蛋”,味道和感受,对照主题,总是感觉味道不对,怪怪的。不管它,先兀自下了再说。
本想炼出长生不老的金丹,没想到配方不对,中途这炼丹炉却炸了,反倒发明出了“火药”来。我在简书的命题文章,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杰作。
我这种独到的创作方法,相比那些时下流行的“思维导图路线”的创作效率可能要低去很多,但从文章的整体性来说,我却也总能找到为自己辩驳的理由。想当初的屈贾李杜,船山刘苏,哪一位知道思维导图为何物?又哪一位的文章不是传世大家,一气呵成。
构思行文就怕气断,气断则身亡。对思维导图那种先设计框架,再拼凑填空的做法,我一直都嗤之以鼻,难于苟同。
我敢说,文章者,一口气贯穿其间尔。若用思维导图能一口气写出来的,非文笔大家所不能为。更何况,黔无驴,这思维导图本来就是时下有好事者对天下的经典文章倒行逆施逆向拆解出来“写作神品”。
如此逆向操作五马分尸的做法我不赞同。
尽管我这样行文,效率低下,还需要不断地挪窝捣蛋,不断地要给表里不一的文章进行乾坤大挪移,但我喜欢这样,乐此不疲。
我更相信,历史上文之前辈似我如此,经常喜欢在鸡窝里生出“咸鸭蛋”的文笔大家,一定也不在少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