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
文字背后的思考

文字背后的思考

作者: 海底浪花 | 来源:发表于2019-09-15 14:46 被阅读0次

                  作者:海底浪花

    文字背后的思考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又往往高于生活。为什么高于生活,就是作品素材的选择不仅仅是去表现一个点上的立意,而本质是为了指向由点及面的深层次社会问题或一个领域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或是现代文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散文《是谁偷走了我的故乡》一文中,作者通过描述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后就折射了生态蜕化及人文精神的透析问题。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绿水青山变成了高铁楼房,经济快速发展的车轮碾压的不仅仅是故乡儿时的面貌,更将快餐文明推进中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了出来。而人类生存状态中精神信仰的缺失,也值得人们去深深地思考。

          或是教育原生态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外的育人问题。多年以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较量一直在披着各种外衣进行,立德树人本因作为教育之根本,但在许多层面上育人的过程和形式也极具快餐化,质量考核裹挟下的心灵启迪不免变得堂而皇之。散文《被爱唤醒》通过一个叫温暖的男孩因为爱的缺失变得极度不自信和敏感,老师在职称晋升和育人之间,选择用爱温暖贫困的生存状态下孩子脆弱的心,从而唤醒孩子追求真善美的心灵。这个叫温暖的男孩仅仅只是诸多贫困孩子中的一个,作品其实更多地是在启迪教育者如何践行教育的真正目的。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处。

    文字背后的思考

          或是游历过程中所触及的人对自然万物及生命的思考。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只有在行走中,在自然宇宙的大视野中,才会体悟到人类的渺小,宇宙的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川河流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所碰撞出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现代忙碌的都市生活的精神回归和慰藉。作品《红河谷游记》就是作者游历过程中,放松了疲惫的心,带着一份闲情逸致去用眼欣赏自然的美好,用鼻子嗅出自然的味道,用手去触摸自然的体态,用耳聆听自然的声音,用心去感受人在自然中心如止水的恬静,从而也会释放诸多都市焦虑的情绪,安详地找到回家的路。 

          或是人到中年对于自我价值和生存状态的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往往在否定中成长,在成长中修正自我前行的航标,迷茫与探求,守望与放弃,浑浑噩噩或是随遇而安,要生命的厚度还是生命的长度,追名逐利与真善美的探求等等,无法倾诉,便用文字的形式流淌。文章《心路》便是笔者人生阅历与感悟的流淌,心灵鸡汤式的自我剖析与反思,对人对事对物的个性解读,其实都是人在活着的状态中对于生命的体验。

    文字背后的思考

          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去写,素材总是生活的影子,而文字背后的文字所折射的问题都是作者带着思考去完成的。你可以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形象,但那些所谓的嘴在上海,眼在北京,脚在云南的缩影其实就是生活中某一个人物的特点的集合。你可以像作家铁凝所说的,散文里没有规矩,只要接地气,能触及人对生活和自我思考的素材,便可以放开去写。

    王宝利,笔名海底浪花,中国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陈仓区作协成员,爱好文学,笔耕不辍,诸多作品散见全国各大杂志及网络平台。

    文字背后的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字背后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am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