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了,下雪了”,伊犁琼库什台,准备去吃早餐时,下雨突然变成了下雪,早餐店老板娘很兴奋地跑进大雪中,跑啊跳啊,并把我录进了她的小视频里,让我教她发抖音。
“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啊!太美了。”我跟着她兴奋起来。吃完早餐,行装已经整好了,领队却迟迟没有召集出发,“等等看,马队还没有来呢!”。
很快,雪就在草地上、屋顶上积起来了,绿的树、红的花,覆上一层薄薄的白雪,真的是美不胜收。领队胸有成竹地跟我们说:“这雪下不久的,明天就晴了,我们出发吧!”10点,随着马队的到来,穿上雨衣,风雪无阻地出发了。
乌孙古道穿越Day1(9月23日):琼库什台—玉什阿恰木桥营地(15公里用时约8个小时)海拔爬升:500M(琼库什台2000M,营地约2500M)。今天的行程沿着河流逆流而上,从林间走到草场,开始适应徒步及海拔变化。
走过乌孙古道起点,景区立刻变成了原野,一条大河奔涌向前,银松树高高耸立,大树横七竖八地倒卧在地上,我竟然有来到了侏罗纪公园的感觉。一路向前,牧民的小木屋、大帐篷、羊圈、羊群出现在眼前,站立在冰天雪地里,它们是那样的无助,冬天来了,是要离开这里吗?一条狗一直跟着我们,孤独的它是不是要与我们一起走呢?
第一次走在茫茫雪原上,脑海里闪现了很多画面“风雪夜归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雪花飞舞,我们一直走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越走越吃力,雪地上走与沙地上走差不多的,难度增加了几倍,轻松行转眼变成了“标准+”。
“古道上雪白的雪夹杂着淤泥,特像朱古力冰淇淋,刚开始不敢下脚,后来把自己想象成富豪,每一脚都踩在朱古力冰淇淋上,爽爆了。雪越下越大,我们越走越疲劳,脚下的雪越来越厚,我们停下休息频次越来越多,领队不停跟我们说不能停太久,吃点东西赶紧走起来。”看娃娃写的,就知道了雪地走的艰辛。
雪景带来的视觉疲劳感一并来了,眼睛有点不舒服,“不能戴时装眼镜,早就跟你们说了,不听。”“什么是时装眼镜?”“唉,原来不在同一频道上。”,那一次,梅里雪山徒步,我的眼睛也流眼泪了,我以为是高原反应,今天才知道是因为“雪盲”,眼镜不合格,防紫外线度数不够,光线刺激太大,就会不舒服。
雪地徒步还有一个让人想不到的,就是身上在流汗,脚却在发抖。双脚一直踩在雪地里,鞋上一直沾有雪,或许是内外温差太大,即使不断地走,脚指还是冻得要死。终于明白什么是“瞬间失温”“冻僵、坏死”,在雪地里,温度流失太快了,你只能不停地走…….
走过几个牧场,只见牛羊不见人。可是有一个牧场,一个妇人一直在大声呼喊,声音在那空旷的大地时,是那么地凄厉,我有点害怕了。大叔告诉我,她在喊她的小孩,我才发现园子里有一个刚刚学步的小孩,正在玩雪,阿龙跑过去了。无忧告诉我们“阿龙去买酸奶,要请我喝。”无忧没有喝,为什么不请我呢?
在一个小木屋里稍微停留一会,吃点东西,我们又出发了。大山里,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雪,昨晚这里下了一晚雪吧,不然哪里来这么厚呢?
抵达营地,已经是晚上8点了,躲在小木屋里,每一个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路上遇到了四个小伙伴,他们也在这里休息,帐篷打在雪地里,年轻就是好啊!
当他们走进来借我们的火烤鞋烤袜子时,把带的腊肉送给了我,不懂拒绝的我把它放在小木屋里,想着留给牧民吧。早晨阿龙过来把它还给了他们,原来牧民不吃猪肉,留下来是对他们的大不敬。
“围炉烤火煮茶”,浪漫的场景里我们却在讨论着要不要下辙啊!想到要一直走在这雪地里,想到要在雪地里睡帐篷,恐惧在心里弥漫。晚饭还没有来,想睡吧,又不敢饿肚子,在这样无可依赖的环境里,唯有美食可以给我带来安全感。
吃饱了,一切就好办了!或许队友们也是这样想的吧!因为我们一起成了最能吃的一帮人!
温暖的小木屋里,发生了太多的故事,详情请看上一篇!下辙的念头刚起,领队给我们当头一棒,“不可能下辙的,只能向前”,醒来,雪已经停了,我们开始了琼达坂的翻越。
翻越雪山,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敬请期待下一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