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时间把豆豆先生(我一直把我所敬仰的人称为先生)《天幕红尘》一口气读完,在惊叹于先生笔下波澜壮阔的时事背景和扣人心弦故事情节以及惟妙惟肖人物心理与语言描摹同时,对主人公“见路不走”的之一佛学因果观更是有了新的感悟。
《楞严经》上说: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汇聚时,果报还自受。意思是说及时经历了百千劫,所造的业也不会空亡,到了一定的时间(因缘汇聚),该来的总会来的,并且一定会有一个(好或者坏的必须自己承受)的果。
佛学之高深我们无法参透,更何况对于还有些愚钝的我来讲更是如此,仅仅也只能谈一些自己的感悟罢了。
“因”之一说无非两类:善因恶因,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善缘或者是造孽。与之相对应的果也有两个:善果恶果。除此二者别无他有吧。
就善恶而言,从相对论来讲也有一个相对的结论。比如说某件事对张三来讲有益,但是也就可能触及到李四的利益,所以二者的态度是不一样,自然因缘就不同,结果自然迥异了。
固然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之说,但倘若影响了别人的话这种余香也就显得多余,毕竟接受者别人美誉的同时再承受旁人的诅咒绝对不是一件痛快的事。自然也就做不到心安理得处之泰然了。
因果而言,就方法论来讲也是可以做出选择的。十二年前我曾经在一段文字当中(工作日记吧,四年前成了周记)说过“三利”:利人利己利众生。那时候毕竟年轻,认为所作所为只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就可以了,实际上远远不是那么回事,众生指所有人,一介凡夫又安能是所有人都满意?即使所作所为建立在“三公”、“三惜”的基础上也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这也就会使我惴惴不安了。依照我现在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了,随缘、不刻意!就比如我们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块奔波在山间小道做公益一样。
老祖宗其实交给我们很多的,比如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一种决断,“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就是一种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佛学来理解的话就是“不忘众生,机缘巧合”。
所以,现在要让我讲因果的话也就是这几几句:机缘巧合不刻意,不让因果沾己身,倘能为得众生喜,喂鹰饲虎亦不惜。看似矛盾却也真实表达了“多愁多病身”。
故,“见路不走”是方法论,“不沾因果”是处世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