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王朔还是谁跟人在书里抬杠,他说世间的道理基本上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说完了,后代的人争来争去,争的就是第一个解释权而已。这话除了字面意思的理解角度之外,还有另外的角度就是,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没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所谓的“自己的看法”,也是别人的看法而已,只是我们选择附会。
2020年显得特别的吵,其实过去的每一年每一天都很吵,大家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表达意见,选择立场,作为普通人,只要你在获取信息,阅读新闻,浏览各种内容,我觉得每个人都难免被裹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倘若你问我有什么金玉良言要分享,我觉得排在首位的就是:对几乎所有热点事件都能发表高见的职业评论家,一定要警惕他们,因为他们特别“能说”。
特别能说的人有一个问题,就是任何事情他似乎都能发表意见,都有一个毋庸置疑的解决方案。但是稍微想一想这个事情本身就显得可笑,因为我们明白,这个事情没有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案和人,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远超绝大部分个人的能力范围。
但是特别能说的人嘴里,你总能听到这样的说辞和方案,比如说新冠疫情,他们嘴里就有一套远超现在所有已经实施过的方案的更优解。我们知道疫情要防控治理要从社会的很多方面去下手,关联到的专业能力横跨多个非常专业的学科,以及协调的社会资源之复杂、协作的社会网络之繁杂,一定不是一两个人就有资格评价的,我的建议就是,任何一个人如果表现出“没有人比我更懂防控疫情”的姿态,那么十有八九你警惕他的言论准备错。
就拿这几天来说,武汉刚刚解封,武汉到底能不能解封,应不应该解封,解封之后是否会带来不可控的疫情扩散,还是整体已经可防可控,谁能做判断呢?或者说谁的话更有可信度呢?从旁观者的角度,你是要相信那些基本没有参与过任何复杂社会协作的“批评者”的意见,还是那些一直在一线,了解这个疾病的扩散形式、目前的治理方式的有效性和困难点,知道社会中各个协作体的诉求等“建设者”的意见呢?
正常人恐怕都会选择后者。
但是其实成年人都知道,哪怕是后者,他们的判断和决策,可能也会和预期出现偏差,甚至是较大偏差,即便如此,我也选择信任他们和支持他们,因为正常人你都必须得了解,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事情,都没有完美解决方案。
在专业发表评论意见的人口中,这些建设者的劳动是廉价的愚蠢的不值一提的,我真的不知道他们的判断和自信从何而来。反正他们永远不会有错,比如疫情期间,他们能从宏观上批评体制和方向,当三四个月过去之后发现这个无从批评,马上又能从宏观转向微观,什么垃圾车运菜啊洋大人啊等等,不显出他们十指不沾阳春水不罢休。
没有现实感,永远不满足,眼里只有权利,谈到义务马上就怂。
建设火神山雷神山的木匠、电工他们的工作是否达标合格,是可以验收的,设计火神山雷神山的工程师,他们的工作也是可以考核的,管理城市和国家的管理者,他们的工作也是可以考核的。
这些职业他们都掌握着对应的知识,也是广义上的知识分子,但是没有人会说他们是知识分子,大家只会说他们的职业,并且他们的工作都是可以考核和证伪的,而那些职业的发表高见的“知识分子们”,他们靠“贩卖理念”生存,并且他们的理念是无法被证伪的。他们往往没有做过任何复杂的务实的事情,没有现实感,但是他们可以显得比其他任何人都懂得别人的本职工作。
太会说话人,非常擅长用技巧和情绪,掩盖他根本不懂具体事务的本质,但是围观者往往最不在意的就是这个,他们只有情绪和立场。
太会说话的人,你感受不到他悄然之间转变的立场和态度,他们有很多大词和堂而皇之的理由去掩饰他们的尴尬。
太会说话的人,他们的职业就是“说”,说什么,怎么说只是乐高积木一样的组合一下就行。做什么怎么做则从来没有考虑过。
请分清楚,我说的“太会说话”包含了会说,会写,会拍,会演等角色。
操控读者情绪于股掌,享受另类的成就感和掌控感,这种权利感会让人上瘾,沉迷于此的人都是精神吸毒者。
一个人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显得很懂,那么他往往什么都不懂,这就是我送你的金玉良言。
小孩子分不清楚可以理解,成年人了,你可长点心,海燕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