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不想让它来,然任谁也不可能让它停止前进的脚步,它还是会按时而至的。
年就要到了,这几天看网上的文章也好,图片也好,视频也罢,好多都是在讲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看过之后,我也有所思有所想,一晃已快十年;虽然近在咫尺,却再没回老家过年,可那家乡过年的习俗永远印在我的脑海。
我的家在太行山脚下,一个有着四千人口的大村子,故乡最出名的莫过于我的前辈们修筑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我们那地方大概来说是个小盆地,四围的山区也占去大半部分,属于比较平坦的有三四个乡镇,也是经济大镇,若拿习俗来说,不同之处非常多,据我所知,真是三里不同俗了。
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我们这里倒看不出来,农村人,一年忙忙碌碌,虽说冬季是农闲时节,然而,现在可不比以往,没事做也不会待在家里,为了生活的更美好,总要想法到外面做些事,补贴家用。
过了小年,人们都不闲着,而这个时候,年真的近了,人们有的已开始为过年而做准备了。家乡人朴实无华,只知辛勤劳动,不知吃喝享乐,在我知道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多后,再加上对比,意识到家乡人不会吃,也不会做,或者说在吃的方面不讲究;对于此,用勤俭说也可,用舍不得也行,反正家乡人就是这么一代代传下来的。
三十多年前,过年时,每家都要做一锅豆腐,四十五斤左右,再买上几斤肉,加上自家种的萝卜、白菜,过年在吃的方面就是这些了。
后来,我还一直想:那时过年,四十多斤豆腐也会吃完,现在过年,只买几斤,也要吃好多天,什么原因呢?这个谜还是思考才解决的:那时其它菜少,豆腐当然吃的多,现在各种菜都有,这个一点,那个一点,豆腐只是配角,不像以往是主角,自然少了;我想这应是正解。
过年贴春联,祭祖坟,打扫庭院,欢欢喜喜过新年,这都不用说,想必全国大部分农村都是如此;拿祭祖坟来说,家乡的习俗,只要逢年过节,都要去祭坟,过年更隆重。有的人专门看这时候,一大家族是否团结?后代人气旺不旺?这就很明显,有的家族只要是祖坟在一块儿的,祭祖坟就一块儿去,那人群,走在路上,排着长长的一队,人们都投来羡慕的眼光;有的家庭,亲兄弟给父母上坟都不一块儿,能有几个人?
有的家族,一年之中,哪怕只有这一次,也够风光的了。
除夕之夜是最熬人的,小时过除夕,觉得最热闹,因为一整夜,鞭炮声不绝,只到初一黎明时分,鞭炮声才渐渐停下来。现在,好几年不许燃放鞭炮,家乡的年过的越来越安静,我倒是愿望这样。近些天,看到网上有许多评论,说过年没有鞭炮声,就没有年味儿,传统的意味也没有了,就因此,据说许多地方都改政策了,即使不是全面放开,也是定时定点允许放,至少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我不持这样的观点,十几年了,不允许放鞭炮,觉得并不影响过年的气氛。
正月初一的上午,是人员流动最大的,一个大家族之间,街坊邻里之间,都要相互去拜年,这又以辈分论,辈分高的待在家里就行,辈分低的要来家里,依次给辈分高的拜年,这不以年龄分。我们那里拜年,不是见面后,说句吉利话,相互问个好,相互祝个福,而是要实实在在跪在地上磕头,一个上午下来,没有百来个头,少说也有大几十个,每个人都是这家出来进那家,街上人来人往,热热闹闹,都要一群一群的。
有的家里,在一进大门后,还要放上一根棍子,不知是什么意思?不过,不是家家都放的,现在放的更是少之又少,或许慢慢的就没人再放了。
初二是走亲戚,外甥走姥姥家、舅舅家、姨妈家,侄儿走姑姑家,兄弟去姐姐家,一年了,辛辛苦苦的,趁此见个面,吃顿饭,拉个话,亲情在浓浓的过年的氛围中得到交融、升华。
初三是女儿回娘家,带上一家人,还有过年的气氛,欢欢喜喜的;父母已不在的女儿,回娘家的心情可想是怎样的?全看跟娘家兄弟的关系了。
初四一般来说,年已过去大半,这天,也有老闺女回娘家的,因为女儿也有闺女了,昨天要在家等待女儿回娘家,看望老娘要到初四了。谁家都有自己的事,能回娘家看看,就算不错的。
家乡的大年初五有个习惯——送穷灰。这天早晨,天不亮,家家户户都要把这几天攒的灶灰,送到十字路口,点上一炷香,再放一挂鞭炮,还说往回走时,千万不要回头,真不知有什么说法?以前是送烧煤的煤渣,在没烧煤以前,那自然是灶灰,也就是草木灰,现在,故乡的农村都早已改烧天然气好几年了,不知现在还送穷灰吗?如果仍然送,又是以什么代替呢?这个习俗还会传下去吗?
过了初五,勤劳的人又开始劳动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