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碎片化,电子化的信息越来越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但无论趋势如何,书籍作为系统传承知识的载体,仍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们先说说如何挑选为你量身定做的好书,以及如何高效从书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一,书籍的分类:经典、流行、还行和垃圾
书分四种:经典、流行、还行和垃圾。
经典,就是那些被时间冲刷、荡涤之后还能沉淀下来的东西,那些和人类发展的大潮流和大趋势相一致的东西。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经典。以商业管理为例,《从优秀到卓越》、《第五项修炼》、《卓有成效的管理》等等都是管理学专业的必读书。如今在商学院,老师们引用最多的都是这些经典书籍的内容,可是说这些经典支撑起了整个管理学的大厦,其它都是一些小修小补。经典就是常识。你花了半天想的事情,以前的什么人早就说过了,而且被大家早就接受了。你孤陋寡闻,有时候自以为是地说了半天,行家一听,这不就是常识吗! 绝大多数人只要看过一两本经典,能及时看到这个行业的大概,就已经很不错了。
流行,就是当下热点的潮流,一般都会涉及到一些新颖,实用的技巧,套路,观点等等。作为现代人,了解潮流还是很有必要的。这里不作举例,因为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会对当下最新的潮流做详细解读。
还行,就是畅销书,但是因为缺乏严格的学术论证,进入不了经典,也算不上流行。也值得我们看看,值得学习。时下许多人物传记,企业发展等等,都还值得看的。
垃圾,这类书本身缺乏严格论证,还误导人。而且因为流行甚广,害人不浅。被一本坏书坑了,不光误人子弟,还耽误了吸取好书营养的机会。
如今的我们一方面面临知识泛滥,信息爆炸的狂轰乱炸;另一方面又对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新趋势焦虑不安。如何甄别优质的信息为我所用就尤为重要了。

二,如何辨别一本书是否适合你?
(一)作者的专业背景
作者的专业背景往往直接决定了书内容的质量。大师们自然不必说了,本本都是经典,而且他们也不会轻易砸自己的招牌。但是对于陌生的领域,作者的专业背景往往直接决定了你的吸收程度。比如你想看看关于大数据方面的书,如果是一个创业者写的书,里面一定会有大量管理学,企业发展的内容;如果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里面一定会有大量关于算法,编程的内容。在选择之前,先看看你自己的专业功底以及研读的目标就至关重要了。再比如,如果你想看关于减肥,断食方面的书,来自于医学家,生物科学家的书一定会有大量一线临床的科研结果;而来自于某位明星,社会名流的书,一定是基于自己或者身边朋友,教练的经历。至于你是喜欢看科学理论还是看明星八卦,就看你自己的选择了。
(二)看系统性
当你系统性地了解了一个学科,对七、八种不同的观点都有所了解之后,就会知道,任何一种观点只是诸多观点之一,就能对它们有一个大致的定位。比如,前几年红的发紫的《货币战争》,稍微了解过比较全面系统金融史的人,就不会对其当教科书一样顶礼膜拜了。再比如,《人类简史》在中国是一本极畅销的书,但是在美国卖得一般,第一年卖得很好,因为它里面有些新观点,但是从第二年开始销量就断崖式下跌,因为它提供的只是很多观点中的一种,第二年又有新的观点出来。但是在中国,因为大家对西方的历史观没有什么太多的了解,看到这样一本讲法和之前大不相同的书,就认为里面说的都是历史学的新发现,是唯一的正确解释。因此,一直当正统历史书在读。其实像小麦驯化人这种观点,只是一种能自洽的假说,和这种观点相竞争,甚至相反的观点有很多,这在西方学术界并不奇怪。
(三)看背景资料
除了需要系统了解不同观点外,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背景资料,不然很容易断章取义。比如我们很熟悉的那首《南陵别儿童入京》,我们都背得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看看人家李白又是杀鸡,又是喝酒,又是高歌,一副舍我其谁,鹏程万里的潇洒豪迈。可实际上,这位老先生既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风流快活,极具女人缘,相反,李白过得很郁闷,一直被身边女人嫌弃。终于等到皇帝召他进京,他可算扬眉吐气了:家里的蠢女人一直小看自己,嫌自己没出息,呸,我现在就出息一回给她看看。原来我们不知道的是,背了这么久的佳作,本是人家跟家里女人赌气说的。

白酒新熟山中归, 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 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 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 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 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有了这些参考标准,还要注意一些误区:
(一)并非宣传越火,推荐名人越多的书就是好书,或者就是适合你的好书。比如以前有本《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书,前后火了好几年,但是真正落地生根的方法思想却经不起推敲。出版社有自己的销售目标,联袂推荐的一般都会说好话,所以还得您自己仔细辨认。
(二)有些书并非为了让人阅读才出版的。罗胖曾经在他的节目中说,某著名大学的出版社,其中很大一部分书都是作者自费掏钱出书,因为这些教授大多需要靠出书获取职称评级等。还有许多博士生的毕业与否,就是看是否出版过书。光靠这些自费出书项目,该出版社就能获得八,九位数的收入。
三,如何阅读一本好书
这个话题已经有许多方法论了,我们只说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就像当“小偷”一样。你要把目标家里除了马桶,灶台等固定的没法带走的以外的东西统统“偷”走。具体做法就是:钻进去,走出来。
第一遍,读进去。跟随作者的脉络,线索,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就像小偷一样,把对方家里所有物品都快速浏览一遍,重点关注值钱的。
第二遍,走出来。按照你自己的理解,把那些对你有用的金句,新的思想,观点,好的例子等等统统带走。当小偷的,潜进人家家里,总得带走点什么东西吧。
剩下的,就看你个人造化了,你可以将新吸收的养料举一反三,关联到相关内容,也可以直接运用到个人工作生活中。既然有本事偷出值钱的东西,怎么变现,就不用多说了。

火星人曾经信誓旦旦说大话:2018年只看当今活人的新书,可是在第一本书上就栽跟头了。火星人研究《原则》这本书已经好几个礼拜了,读是读进去了,可是一直没有钻出来。就像一个盗墓者闯进了一个满是宝藏的地窖,不光每件宝物都值得把玩,而且宝物的下面还藏着藏宝图,需要实地研究才能发现更大的秘密。《原则》读起来容易,可是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套原则,除了要保持头脑的极度开放,直面现实,更主要的是,还要极度坦诚地面对自己。医生给别人诊断病情做手术,主要靠的是医术和医德,可是给自己做手术,还需要无限的勇气和定力。

火星人的手术,还在进行当中。把自己完全暴露在手术刀之下,会不会因为所有的弱点都暴露出来,毫无魅力可言了呢?不会,因为当人越往上走,眼界越来越开阔时,越知道自己能力的局限,会越谦逊,越有敬畏之心,就不再会有不切实际的奢望了,这时人就变得豁达大度起来。
我等一介小民,但凡肉身所有的缺点无一幸免。得意时不嚣张跋扈,知悉推功于运气;失意时洞悉于时事,该接受接受,该改变改变。命运让我加速时加速,命运让我蛰伏时蛰伏。而好书,会帮我们修炼心性,锤炼韧性,笑看人生百态。

人们会做一切努力去避免真正的思考,思考创作也许会让我早生华发,但更会让我眼神清澈明亮。如果你一眼就看透了我,请你真心为我点个赞。
微信公众号 【红色胶囊】(TheOne- Martia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