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天(2023-1-2)无心无我
《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一书的文体为小说,但因为其中的记述更为精彩,所以这里简要摘录一下。
某日,许泰、张忠、刘翚三人借演武之名,向王阳明发起挑战,要和王阳明比试射箭。因为三人三番五次地执拗邀请,王阳明无法谢绝,所以只好回答说:“某书生何敢与诸公较艺,诸公请先之。
听了王阳明说的话,刘翚以为“王先生果不习射矣”,心中顿时意气风发。于是,许泰说:“吾等先射一回与老先生看,必要求老先生射一回赐教。”三个人一同站到了射箭场上。射箭场上黑压压的全是人头,北军、南军的兵士都睁大了眼睛盯着箭靶。
许泰等三人每人三箭,总共射了九箭,结果却令人遗憾。除了许泰的一箭射到了箭靶的上方,张忠的一箭射到”“了箭靶的角落上,其余的七箭全都偏离了箭靶。
究其原因,“一来是欺先生不善射,心满气骄了;二来立心要在千人百眼前逞能炫众”,所以“就有些患得患失之心,矜持反太过,一箭不中,便着了忙,所以中者少”。三人面红耳赤,但依旧逞强说:“咱们自从跟随圣驾,久不曾操弓执矢,手指便生疏了。必要求老先生射一回赐教。”不管王阳明如何推却,三人都不肯放过。三个人想,虽然自己搞砸了,但如果王阳明射得比自己还差的话,那么自己也就能挽回颜面。
迫不得已,王阳明只好让中军官取来弓箭,对许泰等人说:“下官初学,休得见笑。”王阳明站到射箭场上,集中精神,平心静气,“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儿”。搭弓引箭,嗖的一箭,正中靶心。在场的两军兵士尽皆拍手喝彩,响若万雷。许泰等人见状,心知无趣,说“是偶然幸中”。然而,其后的第二箭、第三箭也都射中了靶心。兵士们发出的欢呼声震动大地。北军兵士们赞道:“咱们北边倒没有这般好箭。”许泰等人说:“是老先生久在军中,果然习熟。已见所长,不必射了。”于是无趣退场。”
虽然《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并没有记载,但如前所述,年轻时候的王阳明曾经沉溺于“五溺”,即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与佛氏,直到三十五岁时,他才开始崇信儒教。因此,王阳明擅长射箭,也是理所当然的。不仅如此,当时王阳明甚至已经达到了所谓无我无心的境界。
另外,“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儿”这句描写,也展现了弓术的至高境界。前文中曾经提到过,德国哲学家奥根·赫立格尔曾在大正年间来到日本,一边执教东北大学,一边修习弓术和禅道。他在自己的演讲录《弓与禅》中写道,弓道大师阿波研造曾经教育他说:“弓不能靠腕力来拉,而要用心来拉。学的时候,一定要让肌肉彻底放松,松懈自己身上的气力才行。”而站在西欧理性主义立场上的他,刚开始的时候完全无法理解。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用心来拉弓”。也就是说,心中有了拉弓的想法,“想要去拉”的心的主体就是“我”,弓则是与“想要去拉”的我对立的。因此,如果希望做到“用心来拉弓”,就必须舍弃“我”,进入“无我”的境界。做到了“无我”,那么事物与“我”之间的对立就会消失,变得“物我一体”。
若想做到“无我”,那么就需要“无心”。一旦做到“无心”,弓和“我”就会融为一体,不再是由“我”来拉弓,而是由弓自己来拉弓,神技也就由此诞生了。王阳明之所以能够三发三中,或许是因为他达到了这种境界。
“正德十五年(1520)六月,王阳明抵达赣州后立刻进行了一场大阅兵,教导兵卒作战。当时,江彬派人打探王阳明的动静。认识王阳明的人都担心,认为大阅兵这样的行为会刺激到皇帝身边那些想让王阳明马失前蹄的奸佞小人。王阳明的门人陈九川也为此担忧,出言劝诫。王阳明说道:“吾在此与童子歌诗习礼,有何可疑?”并作《啾啾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执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个人感言:
人生最大痛苦有时候是过于刻意,刻意的苦苦追寻,最终无果而终,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看到许泰等三人每人三箭,总共射了九箭,结果却令人遗憾。而阳明射箭的三发三中。又看到阳明写的《啾啾吟》所描述:“ 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儿童不识虎,执竿驱虎如驱牛。”
通过阳明射箭与《啾啾吟》老虎的故事,发现生活当中,短期内,临事抱佛脚,刻意为之的事情很难真正成功,最终不了了了之的事情很多。而有些看似轻松达成的事情,并非只是运气,其实背后人家付出长期艰苦的训练,阳明在年轻时,曾经沉溺射箭,射箭功夫已经达到无心无我的至高境界,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儿,用心拉弓,物我两忘,出神入化,这个是关键。又如《啾啾吟》所描述东家老头防老虎,过于谨小慎为,老虎在他内心深处份量过重,过于担心,过于怕死,我字看得太重,精神包袱太重,结果真老虎来了,反而吓破胆,内心的良知泯灭,头脑不清醒,散失正常的应对措施,不懂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懂得该怎么应对就怎么应对,人一紧张,智商为零,结果被老虎衔其头活活吃掉。而西家儿童,从来没有什么先入为主的老虎印象,看到老虎没有任何畏惧心理,初生牛犊不怕虎,内心良知充满,头脑清醒,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怎么应对就怎么应对,拿起棍子赶老虎如同驱赶一头牛一样。
一个人一旦遇事,一定要做到无心无我,镇定自若,处变不惊,根据实际情况,灵机应变,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怎么应对就怎么应对,千万不要被小我,被贪生怕死的各种私欲杂念绑架,导致做出错误的反应,从而散失成功的机会。
《王阳明大传》余超林解读之33:无心无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