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曾评价潘天寿的作品“力能扛鼎”。
他的画作用笔苍劲有力,造型奇崛,霸气十足。
50年代,潘天寿去雁荡山写生,回来后创作了一系列与雁荡山有关的画作。
《记写雁荡山花》作于1962年。
此画先后共创作了三幅,构图和尺寸大体相似,分别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潘天寿纪念馆,和中国美术馆。
今以潘天寿美术馆的这一幅为例。
记写雁荡山花画中坚硬巨大的山岩周围,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两只小青蛙伏在山岩顶上。
整幅画既硬朗有气势,又充满生机和趣味。
画面的大部分是一大块长方形的巨大山石,如画家刚直雄强的个性。
画家用劲朗的轮廓线勾勒出巨石的外形,边缘处见空间层次,突出其厚重感。
山岩虽厚重,却不沉闷。
首先是山体的颜色,在沉稳中透出活力。
其次,山石周围围绕着一圈生机勃勃的花草,给硬朗的山石增添了柔媚感。
山石线条简略,与花草较为细腻的描绘形成对比。
围绕周围的这一圈花草,它们的形态、色彩各有不同,变化十分丰富。
画作局部合图山石上方可见两只青蛙不知在看着什么,给画面增添了动感活力,也给观者留下了探寻的兴致。
画作局部与之相呼应的还有一只小小的甲虫,悄悄潜伏在画面右侧部位的草叶上。
画作局部青蛙和甲虫,两者一显一隐,十分有趣。
再看,山石周围深深浅浅的苔点,将画面所有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
在这幅画中,传统中国画的许多元素,比如笔墨技法、构图中的呼应、虚实、动静等等都有所体现。
同时,画家在此基础上也尝试着创新突破。
首先,画作并不像传统国画那样强调“深远、平远、高远”,山石等也不那么强调立体。
相反,整个画面以平面的构成图式,作大块分割。
其次,画家多表现静态,在静态中蕴含动势,静而不死,内在张力十足,“意境求静,气韵求动”。
再次,画家喜欢描绘一个角落,一个小小的景致,以小见大,以简单的景色见丰富的境界,看起来既质朴,内在又刚劲有力。
有人评价潘天寿,说他是最临近而终未进入现代美术的国画大师。
此幅《记写雁荡山花》为纸本设色画,纵150.2cm,横364.9cm,现藏于潘天寿纪念馆。
附:中国美术馆藏《记写雁荡山花》。两幅画还是有些不同的,画家应该是在不断的尝试。
记写雁荡山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