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巧合,今天观看了新映的《四个春天》。
这是一部真实家庭生活的纪录片,取材于北漂的导演连续四年回家过春节的影像,记录着一家三代的悲欢离合。故事情节网上有很多描述、影评,今天单讲影片之外的。

《四个春天》以电影的形式公映,最初的拍摄却是纪录片的方式。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实际世界的电影。这意味着一种真实还原、忠实写照,拍摄者与被摄者需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拍摄者的立场是客观的独立的,类似第三只眼,不动声色地旁观着被拍摄者的生命轨迹。
《四个春天》的拍摄者与被拍摄者,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主角正是导演的父母亲,一对年逾古稀的退休老人。地点是贵州某县城村落,记录的是家庭的日常,如理发、做饭、爬山等。这是私人的影像,是个体的记忆。
然而,做为电影,这些日常生活的琐碎片段经由剪辑,得以串联,从个体走向了群体,赋予了新的意义。
同样的影片,有的人看到了两位老者的乐观向上与多才多艺,有的人在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中看到了人生如斯,有的人看到了背后的价值观与生命观,有的人想到了自己的家。不同的立场,不同的阅历,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附几段描述:



站桩第145天
桩法:正桩40分钟,倒桩0分钟
息法:降阴5分钟,升阳0分钟
心法:点亮心灯,让每个生命自在发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