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初读《道德经》体会之第四十二、三章

初读《道德经》体会之第四十二、三章

作者: 荔枝咔咔 | 来源:发表于2024-03-02 18:07 被阅读0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之前总能听见“道生一,一生二……”的说法,但是当真正学习的时候,才发现之前好像并没有真正理解过其中的含义。

一为道,二为阴阳,三为阴阳调和所生成的气,而这种和气生成万物。

万物背阴而朝阳,阴阳相互对冲产生了和气。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穀。然而王公却总是这样自称。所以万物看似亏损实则收益,而看似收益其实又是亏损的。人们教我的,我也教给他人。强行暴制的人没有好的下场,我把其当作施教时的主导思想。

下一章学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至柔的东西,可以驰骋在天下至坚的东西之上。无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间隙的东西之中。我知道了无为是有益的。

不言说的教育,有无为而治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道理。

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学的这两章,我竟然一时间不知道从何处开始着笔去理解。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特别多的感悟,但是总感觉挖掘起来也许会有一些收获?但是我不喜欢这种强加的感悟,硬要想出什么道理来,没有趣味,也有些强行上价值。

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强梁者不得其死”。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当时学这一章的时候,觉得这句话说的太狠,每次读到这句话都有些胆怯,因为语言用的实在强烈。但是,在最后写总结的时候,竟然第一想起来的还是这句话。

因为本不想写那么多,但是非想感悟出什么道理来,不就是有些“强行”了吗?这样只会没有什么好的结果的,所以我赶紧及时止损。

而说到及时止损,我又想到了前面说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我再读这句话的时候,竟然想到了辩证主义理论,我想看事情一定要从辩证地角度去思考,这样有时坏事也许可以转换为好事,而好事的发生也要小心乐极生悲。

万物都不是单一独立的存在,都处于一种调和的和谐之中,正反,黑白,好坏,喜悲……仿佛一切都有它的对立面,我们就好像一直潜游在两个界限之中,我们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调和之面,也许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那样迷茫恐惧了。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处在动态的平和之中,不去追求绝对,就不会有物极必反的局面难以挽回。

天下之至柔,让我想到了水,无有入于无间,让我想到了空气。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冥冥之中也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们学习之,必定更加开阔,受益于此。

相关文章

  •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走马观花道德经(40) 十、道德经第十景区——柔和之区 本景区包括第四十章至第四十三章,以柔和为线索,强调空无柔弱...

  • 对《道德经》中“不争”的理解

    读《道德经》,发现老子很是强调“不争”。“不争”这个词在《道德经》中出现了七次(第三章、第八章、第二十二...

  • 读经典,润心灵(3)

    作者:三吉 《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之智 读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道德经》中的智慧之43:柔能克钢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至柔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读写《道德经》(四十三)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无用之用

    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无有入无间”—— 强调无的东西的作用 “无为”,相当一部分讲的是“无之为”——无形,无用...

  •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十二)

    (十二)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注释】: [...

  • 《道德经》成语

    成语 欲益反损: 出自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 释文 益:得益;损:损害。原想...

  •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2013-11-21 20:24:08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道德经》体会之第四十二、三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ph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