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
明明在家休息,却也不耽误赚钱,还能做美食、陪孩子、看书、做运动。
要不,就是睡到自然醒,还可以漫无目的刷手机、看剧、陪朋友聊天。
这样的日子没有压力,甚至比过去还解锁掌握了很多新技能。
一开始生活好像挺惬意,也蛮放松的。
然而,日子久了,家里这一隅之地不再那么美好,好像连空气中都透着一股无法言说的惆怅,却又不知从何而来。
这种感觉就像你被装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糖罐中,渐渐甜腻得昏了头。生活失去了时间线,日子轻飘飘地没有实感,天亮天黑都仿佛一眨眼。
以上,就是我疫情在家休息八个月的真实生活。
谁又能想到呢,没有辛勤劳碌的工作,也不用每日周折接送孩子,还能做自己很多喜欢的事情,这么悠闲生活也能在家赚钱的我,居然得了高血压!
![](https://img.haomeiwen.com/i9105731/30a3562ba7817923.jpg)
为什么会得高血压?
从表面看来,高血压是一种身体疾病,可每一种疾病的症状都仅仅是一种表象,背后的病因却又有很多复杂的因素。
显而易见的是,生命内在的失衡会通过身体表达出来。
任何疾病都是内在意识通过身体对我们的述求,它期待着我们为此做出真正的改变,找回身心的平衡。
尤其是,疫情期间,网络和媒体传达的各种杂乱的信息铺天盖地,很容易被其夹带的情绪所裹挟,迷失在信息流中。这种集体潜意识带来的情绪载体冲击力太大,敏感体质的人很难从中抽离不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所以,真正得病的原因是,疫情期这种看似安逸却又半封闭的生活,使我与外在真实的世界失去了联系,也与内在真正的自我失去链接,引发了自我的存在焦虑,进而失去了内在的平衡。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想要的,绝不仅仅只是虚无缥缈的「快乐」,而应该有实际的事物作为依托。什么实际的事物呢?就是跟外在世界、跟他人,乃至于跟未来的自己的关联和交互。如果失去了这些,生命就失去了根基。
![](https://img.haomeiwen.com/i9105731/2c4f165f331727d3.jpg)
如果说,这种”失联“的生活引发了我的身体疾病,那么,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的问题呢?
首先,最显而易见的是生活习惯的改变。
过去每天早睡早起,疫情期则变成了晚睡晚起。之前的一日三餐变成了两餐。以前每天出去散步半小时以上,那会儿出去遛狗都快去快回。
总之,出于对病毒的恐惧,极大地压缩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众所周之,太阳与我们地球所有的生命息息相关,缺乏光照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室内的体育锻炼固然有用,但和室外运动带来的放松是无法相比的,充其量不过是疫情期的无奈之举。
回想当时,每天的运动量一点都不少,跳舞,蹦床和拉筋也都会出汗,可唯独没有接触到真实的世界,面对的都是家里精制的人工器具,呼吸的大多也是室内家具散发的有害气体,缺少了大自然独有鲜活生命力的滋养,我与大自然失去了链接。
除此之外,饮食方面也和过去完全不同。疫情期的我,在各大平台软件上学做菜,摇身一变似乎成了厨艺高手。我们中餐讲究“饮食滋味”,真正的美食还需要“用心””用情“。厨艺还不够精湛的我,为了省时省力,用了大量的调味品来调味。
后来知道,导致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就是钠的摄入过量。钠从何而来呢?很大的比例就来自是我们熟知的各种调味品。
那阶段我所做出来的所谓“好吃”的美食,没有讲究什么膳食营养搭配,仅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这种过度使用调味品烹制出来的食物又如何滋养身体呢?
所以,我与食物本身也失去了“链接”。
可能有人想问,仅仅生活习惯的改变就会来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吗?疫情期这么多人在家,别人都没怎么样,为何偏偏是你呢?
当然不止如此,如果说生活习惯的改变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这段时间精神及心灵层面的紧缩却是实实在在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9105731/2f3ba5bf782cf034.jpg)
具体表现:
从过去对自己的关注更多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这无疑是个灾难的开始。
为什么这么讲?
熟知我的朋友都会知道,我虽不精通某一领域,但爱好广泛,平日除了工作之外,会把大量时间投入到自己的个人爱好上。
一直以来,我的宗旨就是每个女人都要学会爱自己,孩子固然重要,但完善自我才是真正的立身之本。毕竟,身教大于言传,孩子会从妈妈的身上感受到这份自我认同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同龄妈妈们为孩子全身心付出的焦虑感,在我身上几乎很少发生。我甚至会劝身边的朋友,先放下对孩子的焦虑,回到自己身上,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但,当疫情发生后,我被彻底打脸,那些过去劝勉别人的话语就显得苍白又无力。
当我和孩子长久共处一个空间,抬头见,低头见,日日见。。。我们彼此的距离被压缩得无法更小,她身上的各种问题在我眼中被无限放大了。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我把大部分的注意力和价值感锚定在一个人身上。
这样做所犯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太过于聚焦了,那就会无限放大这个目标,误以为,我的生活里,只有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她才是我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唯一寄托。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当我们把所有价值锚定在一个东西、一个人上面时,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就都放在它的身上 —— 就像一个特写镜头一样,产生一种「特写效应」。当你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某个事物上面时,它一丝一毫的微小波动,对你来说就是巨大的冲击。
我们会期望,我们所做的一切行为,所有的举动,都能有即时的、期望中的反馈,这样,我们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回路里面。
但这一定会发生吗?
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存在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无法满足父母的预期。当我把过多精力聚焦在她的身上时,就特别容易被这种「特写效应」放大。
对我而言,我期待我对她的付出可以得到相应的正面反馈。辅导了多少知识,她就应该即刻消化吸收,取得相应的好成绩。而一旦失去这样的反馈,我就很容易陷入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中,产生巨大的失控感,从而引发自我怀疑。
就比如:
是我辅导得不够好,所以孩子成绩无法提高;
是我自己内心不够强大,还不能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
是我还不够臣服,无法接纳生活里遇到的困难;
该做的都做了,但一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就像面对一个无底深渊……
总之,由孩子的问题所引发的心里焦灼,照见了过去不曾被看见的那部分自我,害怕失败,也无法接受失败。
也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根本没有想像的那么伟大,更多时候,是不知不觉把自己未曾满足的欲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已。
在《被讨厌的勇气》里,作者依照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提出:我们想要通往幸福,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主客体分离”。
也就是说,分清这到底是谁的问题,那么就由谁来负责。父母对孩子是有责任,但这个责任是“有限的”。而我把孩子的一切问题视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责任,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过度侵犯”,那孩子自己的责任又在哪里,她又如何获得成长呢?
过度聚焦孩子所引发的焦虑,使我与真正的自己彻底失联。
![](https://img.haomeiwen.com/i9105731/2274997b199b7e25.jpg)
杨定一博士在《真原医》中写道:“只有通过饮食、运动、呼吸、观念与情绪管理彻底转变心念,才能恢复健康”。
也就是说,健康是由各方面共同运作才能得到的结果, 缺一不可。
那么,我需要做的是在生活习惯、认知心理进行全方位的改变。这种改变尽管艰难,但势在必行。
饮食方面:
从重口饮食过度到低油低盐,用椰子油和亚麻油代替大豆油;
增加每天未加工绿色蔬菜的食用量,制作蔬菜沙拉或者蔬菜汁,尽量做到“彩虹饮食”
减少加工类含糖量过高的食品摄入量;
增加谷类以及藜麦做为碳水化合物的补充;
适当减少肉类的摄入。
运动:
瑜伽、跑步、跳绳、跳舞。。。无论哪种运动方式,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对我而言,走步,简单的体式更合适,也容易坚持。如螺旋舞,结构调整。另外,呼吸也是一种锻炼方式,净化呼吸对身心的放松及代谢系统的改善大有裨益。
心灵:
1、 给大脑减负,进入心流
数字时代,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各种信息和知识的过度刺激,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茧房”。
它们盘踞在大脑的后台,就会占据大量的认知资源,导致我们的「后台」变得拥堵。
也就是说:每一天,我们的大脑“后台”,都处于高负荷的状态,一直在不停歇地运转。
真正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就是增加输出的渠道。
写作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输出方式,它会把盘踞在大脑中散乱的信息进行有序的输出。
而一旦达到高度的专注状态,还可能进入“心流”。心流状态会释放掉大脑后台的大量负荷,让大脑放松。
所以,这次参加写作专题,很希望通过创作,给混乱的大脑一个释放的渠道。
2、静心
日常生活里我们容易被外在的事件打扰,被裹挟着走入自己的”剧情模式“。过往惯性模式会一而再的反复出现,比如,自我否定、恐惧、控制、愤怒。。。
正如前面所讲,身体出现疾病,本质上还是我们内在的失衡造成的。
那么,除了在身体层面改变习惯之外,回归内在的平衡的重要途径就是保持内心的安宁,找回真正的自己,接纳真实的自我。
找回安宁的最好方式便是”静心”。关于静心的科学原理目前市面上有大量的书籍来说明,这种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静心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能够让自己放松,舒心就好,不拘泥于哪种方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9105731/4af55775b4dc0899.jpg)
最后,还想说,不管得了哪种疾病,我们除了综合改变之外,还要具备一个心态,就是“接纳”。
既然,疾病是内心的诉求,那么,接纳疾病本身就是疗愈的开始。
感谢疾病给自己的提醒,让生命慢慢地回转,回转到更简单,更真实的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9105731/8d3ddb8e95cdd49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