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代表着过去。许多人喜欢回忆过去。
“念旧”是人类“物质思想”的一个主要特点——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积极的情绪。
人们在回忆过去或者故地重游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生出一些怅然若失的情愫出来。
我们从“思乡”的诗句中,感受到的永远是一种淡淡的愁。比如读余光中的《乡愁》,咀嚼到的就是无尽的遗憾: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假如你想在生理与心理上溃败,希望自己的下半辈子在遗憾中度过,那么你就永远维持“乡愁”这种消极的情绪。
故乡(二)怀旧不但令人忧伤,而且还是疾病、衰老、无知,甚至是事业上节节败退的本源。
每当我们回溯过去的时候,会情不自禁把自己带回往昔所属的精神与思想状态中。
当一个人多年居住在一座房子里,或者从未离开过自己成长的城镇,实际上你的生命缔造了一个——归那个地方所属的“精神自我”。
在那里,你习以为常的每一间房子、每一条道路;你熟悉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物件——都是你“精神自我”的一部分。
某些熟人会常常提起你的过往,曾经的所有生活印痕也会让你对“过去的自己”印象加深,从而更加强化你的性格特点、人格特征。
故乡(二)一个踌躇满志的人是不会怀旧的。
人们的“精神思想”不喜欢忆旧。它的特点是不断地成长、不停地追求变化。希望未来的自己,思想变得和现在不一样。
在宇宙自然中,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动、倒退回去的。生命,总要被一股无穷的力量,推着朝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假如我们带着上半辈子的记忆进入人生的下半辈子,如同一只鸟儿,坚持将孵出自己的蛋壳带在身旁一样——永远负重前行。
一个人要想获得全新的生命体验,必须尝试离开自己熟悉的故乡。
佛陀离开自己熟悉的皇宫,最后在青山的翠碧中、溪涧的涓流里,证悟到生死原来是同一件事,他看到了常人看不见的世界。
耶稣成为先知的前提,也是离开故乡拿撒勒而前往耶路撒冷圣殿。这位木匠的儿子,在异乡悟出博爱、宽恕与仁慈是上帝的精神,最终把犹太人的上帝,变成了全人类的的上帝。
一个人离开故乡后,会自然而然地转变原来固有的很多信念。生命只有摈弃了原来陈旧的思想,才会给新的思想腾出空间。
故乡(二)特别喜欢鲁迅在《故乡》里的那段结尾话:
老屋离我越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的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不愿意宏儿和水声,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故乡(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渴望全新的生活。然而故乡,一旦成为了思想的禁锢,注定会与人们渐行渐远。
常常提醒人们:如果你想变得无精打采、苍老,那就去回忆你的往事;去看看二十年、三十年或四十年前居住的房屋;追忆去世的亲人;哀悼你的青春岁月永不复返、、、、、、你会迅速被一种悲凉情绪笼罩。
在商业领域,那些努力进取、积极乐观的人从不将时间耗费在忆旧上。假如他这么做,那么他的事业一定出现困难。
精神的青春常驻,取决于人们永远往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当人们把流逝的过往抛弃在脑后时,反而更加能将心思集中在生命活力的增强上。
故乡(二)去年,前往自己曾经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湖北崇阳。在那里,我度过了青春岁月。
虽然我的思想从未和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融洽过,但还是会把那个地方定义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我发现,那里依旧是毫无朝气。大部分熟悉的同龄人,已经丧失了年轻时期的凌云壮志与冲天豪气,他们定义自己为“正在老去的人”。很多人的思想依旧停留在5年前我离开崇阳的状态中。
不由自主想起友人Helen徐曾经说的话:每次回到故乡,我都庆幸自己当初选择离开了它。否则,才50多岁的我会像老家的那些同学一样,早早衰老,将一天重复一辈子。
返深的途中,反复思忖鲁迅写的那几个词汇——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那几个词汇给到了我启迪:生而为人,辛苦是很正常的一种状态。
然而,如果我们只是将自己的生命活成麻木、恣睢的状态,也许会辜负自己所承受的辛苦。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也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状态。故乡的内涵,也许不再是一个人出生的所在地那么狭义了。
一座城市,如果能给到生命无限的力量与新生,异地成为故土——也许是一种更欣慰的圆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