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1、孩子会在四岁左右进入俄狄浦斯阶段,与父亲形成竞争关系,共同争夺母亲的关心和爱,也就是争夺作为母亲恋人的地位。当孩子意识到这种竞争关系时,就意味着对父亲充满恐惧的阶段已经显现。此时在孩子眼里,父亲是无所不能、不可战胜的,因此自己不得不放弃独占母亲的欲望。必须让孩子在这个阶段抛掉幼稚的幻想,迎接下一阶段。在新的阶段里,孩子会向父亲这一理想形象认同,把他当成积极奋斗的目标,努力成为他的样子,由此才能克服对父亲的恐惧和敌意。
2、孩子,尤其是男孩,需要通过父亲习得立足社会的技能。孩子适应社会最重要的手段是认同,也就是向自己理想的对象认同,模仿他的举手投足、说话方式,甚至模仿吸收他的情感表现方式。如果孩子想和父亲干相同事情的欲望得到充分认可和满足,那么向外发展的欲望将会变成实际动力,推动他离开与母亲同在的乐园,进入现实社会。但认同是完全复制的过程,不会区分优缺点,一旦发生,不仅父亲好的一面被吸收,不好的一面也会被学去,表现出相似的特性,它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孩子天生的特性。
3、通常儿子倾向于认同父亲,女儿则想成为母亲。在对父亲的认同上,儿子与女儿的情感有所不同。女儿不追求与父亲所有的特征都相似,而是对其女性化特征认同感更强。有时,即使是女儿,也会发生过度认同父亲的情况。当母亲不能成为自我理想、不值得尊敬时,孩子认同的目标就会从母亲变为父亲。
【心得】向父亲表示认同
随着孩子的长大,逐渐步入社会,父亲不仅需要作为社会规范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也需要承担被模仿的目标这一职务。
如果父亲的形象比较理想,那么孩子就能为之而积极奋斗,努力成为他的样子,从而加强自己的力量,顺利步入社会, 但是如果父亲缺席,那么就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彷徨,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因而不知道究竟应该如何努力下去,甚至因为不知道生存的意义而封闭自己的心。也有的,会走向另一个方向的极端,想要做到最好,以获得来自父亲的关注。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父亲的形象无法让孩子真正认同,尤其是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也没有太多突出的表现,如果母亲对父亲抱怨过多,就有可能让孩子产生困惑和迷茫,他们一方面会认同母亲对父亲的评价,不认同父亲的形象,想要成为和父亲不一样的人,另一方面他们却无法抗拒对父亲的认同,这种矛盾让他们感到痛苦,同时也因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父亲保护自己而感到不安,因此总是时刻想要逃离这种痛苦。
孩子期待的依恋和认同的对象是强大而温柔的,也是优秀而成熟的,因此父亲在家庭中是怎样的存在对于孩子来说尤为重要。保持对父亲的认同和尊敬,将给孩子带去更丰富的价值和更宽广的爱。当然这需要全家人一起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