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找工作,了解到了保险行业,想了些东西,试着做些分析,大体来说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保险的性质,对我们来说的重要性
第二,对保险公司运营模式的分析
我以下说的都是针对一种类型的保险,像是支付宝里有个大病保障金,一个月交多少钱,保障以后你得了保单里面的病,会有多少钱的支持,当然还有各种前置条件才能生效
说到这就要说下人的心理,保守的说,人对某些事物的投入,都是想着有回报的,有个心理倾向叫“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可以了解下,哪怕这个回报要很久才能得到也可以接受的
像医疗保险,虽然很少去,但是每个人基本都要去医院看看身体的,那就会省很多钱,不用多说,用过的都有体会,所以即使月月交钱,但是人们不抗拒,甚至不能接受没有这个
而有些保险很特殊,很可能是永远要投入又永远没有回报,而且特殊的是,都不会有人想要回报,像每个买“大病保障”这种类型的保险,没人想着买了之后希望有回报,那就意味着自己身体出现了大问题
不得病,这个投资就没有回报,即使这个收益率很高,也没有人想要这个回报,鉴于这个特殊,有些人就想,我不会有什么大病,平时注意下,再年年体检下,不就好了,何必花这个钱,至少我之前就有这个想法,但是经过我这几天的思考吧,结合以前了解到的一些事情,有了新的想法
首先启发点是源自工程学的冗余备份模型,也可以叫“安全空间”
简单说就是有以防万一的第二方案,如果小概率的事情发生的结果难以承受,那不管自己觉得可不可能,做一个兜底的方案是必要的,当然除了这个方法,做的过程的严格把控,做完后的检查也是方法之一
不仅是工程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应用到,小到定个闹钟,防止自己起晚了,大到火箭,飞机,都必然有以防万一的第二方案,要知道火箭是经历多么严密的制造和检查,但是就算这样,为防止万一,也会做备选方案,也许做备选方案的人不觉得能用到但还是会做,因为太过重要,即使考虑到做第二道措施的成本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放到我们的身体健康方面,我们会注意身体,定期检查,这些都是应对的措施,这些措施已经降低了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但是还缺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东西,最后兜底的第二方案,与前面的措施最大的区别就是,这是能直接解决真的发生的糟糕事件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自以为够了,之前看到的一句话
“给你带来麻烦的不是坏主意,而是好主意”
原意大概就是事实并不一定是你以为的,事实糟糕,自以为不错,最后会带来麻烦,而自以为错的,会直接避免掉,往往不会带来麻烦,放到这里来说就是不要自以为注意下身体,体检下就好了
人最应该警惕的东西之一就是“自以为”,也许这也是“安全空间”出现的意义
讲到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还有一方面是对保险公司的认识,有人是因为未知而抗拒,不了解保险公司的运营模式,靠什么赚钱,害怕被坑
关于这一点,我上网搜了下,结合的说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如果客户找保险公司是买一个第二方案来为自身健康兜底,那保险公司就是是对每个客户进行投资,区别于正常投资,公司投资的钱是流动的,钱是有的但不是被套住的
客户是为小概率事件买保障,公司是对大概率事件进行投资,像“大病保障”这种类型的投资,肯定要根据个体的身体情况,真的完全没这个病等等一些条件,才能参保,他不一定提出核查身体,但是会事先说明如有什么什么欺瞒,之前有什么病史,概不负责,所以真要参保还是先搞清楚自身情况,避免白给
如果一个人真符合条件,然后可以生效了,其实公司就有很大的把握判断参保人不会有这种病,我觉得这肯定是经过计算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是百分之99不会有,百分之一的几率有,那我们是给这百分之一买保障,公司是对百分之九九的投资成功率进行投资,基本稳赚不赔
再加上一个解释就可以更全面了解,,我百度了下,看人家说这个叫“死差”
我的理解是经过大数据的测算概率论加上成本的控制
比如某些大病,十万人最终测算只有十人会有,为了保险起见就算他二十人,然后以此数据制作一款产品,最后对真有的人进行赔偿,这是失败的投资,其他人的投资就是成功的,最后成功收益减失败的就是最后的收益
说到这,感觉保险是捐款的更高形态,保险公司就像中间的担保人,做了一个资源整合
你们放心的捐钱,按贡献度来计算,以后捐钱的人有这些疾病了就可以同样享受捐助
(当然身体方面有参保要求是肯定的)
然后沿着这个思路说下我认为的保险公司第二种赚钱的路径,拿钱去投资
以前有句话,大意是“如果普通人突然有了几千万,只要放银行吃利息就行”
而保险公司拿的钱就多的多了,可以借势去做投资,有稳定性,安全性,流动性的投资,去存银行,买债券或者其他的一些路径,赚取收益
再深的东西就不知道了,也许以上讲的有误区,有了解的可以交流下啊啊啊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