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作于我而言有啥用?带着这个问题,作出思考。
一直喜欢看书,上学时有过写日记的习惯,但工作后全丢了。前些年不仅仅是看着知识付费、公众号及个人IP崛起,更看到了你不行动,完全就没有积累,你不行动,永远只是别人的流量的结局。
所以19年果断加入了007,现在践行1411天,简书累计超过60万字,公众号182篇文章。不能只做别人的流量,还要通过写作积累自己的能量。
一、人不能停止成长
一个人的老去,不是年纪,而是自己没有成长,被时代抛弃。改变这一定论唯一办法就是增加知识偹,扩大视野,不停地成长。
读书、记录,如果能写成文章,不就是最好的输出吗?
曾经喜欢买书,往书架上一放,就认为书中的知识属于自己了,后来一想不能自己骗自己,在书上划线,批注,有时还做思维导图,但后来有位同事问我,为什么看过的书一点都不记得了。我深有同感。有时甚至还把书给买重复了,因为看过的书一点印象都没有。
我们都知道的费曼学习法,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第一位提出纳米概念的人。
“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外行人也能听的懂,它看似是我们用直白浅显的语言,把复杂深奥的知识传输给了别人,但真正受益的却是我们自己。”
我给自己定的要求是,至少记住一两句自己收获的句子,记下来。这也是我写作的目的之一。不叫读后感的阅读笔记。只记下对自己有用的见句,能够马上开口介绍给别人。
现在很多人把手机当作获取资讯的主要方式,那也被营销者作为主要阵地来经营,你作为消费者,会有什么觉察?
我认为这就跟互联网没兴起前的传统媒体时代一样,当时是报纸,即时阅读、消费,也能长些见识。现在是手机,也是即时阅读、消费,长些见识。但你要相信报纸内容的创作者绝对不是只看报纸而能够写出作品的,他们一定系统地读书、看书。同样,真正想学习、积累知识的,还得看书。
二、给自己纠偏
人走正道很难,有些时候我们会无意识被外界带偏。阅读和写作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尤其是纠偏。我觉得这对我的价值挺大。
我们总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人生和事业最关键的不是前不前进的问题,而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偏毁全程,最要命。
你本分些,慢一点无所谓,一旦偏了,可能全功尽弃。
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给我很多启发。
人生和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努力*能力
思维方式由你的人格、理念、价值观决定,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努力程度跟意愿有关,你是否愿意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能力其实最不重要,因为勤能补拙。
显然,如果思维方式不能拉高到正数范围,能力与意愿分值再大,一点用没有。
读书、写作都会最大限度地激发思考,聚焦人的专注力。这才是最重要的资产。
三、写作本身就是修炼
集思维、行动于一体最完美的知识创造就是写作,它又非常适合个体,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好。
小懒、胡大哥家族。
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首先就是做个有文化的人,什么是文化: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与生活方式,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国民性”,代表人物就是阿Q、孔乙己、华老栓、祥林嫂等等
阅读和写作是熏陶精神与人格的最好方式,做个文化人肯定没错。
这就得修炼。7天1 篇写7年,就是修炼。
我们这一代人,有两件事一但在头脑中萌芽过,如果不做,一定会终身遗憾。
一是读书上大学,一是写作出书。
这两样事我都醒悟得比较晚。
虽然好不容易考上专科读了三年,就参加工作,但学历一直埋在心里,其实挺羡慕本科生、研究生。那你得行动啊,永远是遗憾。
18年我决心在职考研,经过一年努力考上中国人大商学院。也是当时班上年纪较大的生。
我深刻理解:种一颗树最好的时间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每个人的护城河不是学历,也不是能力,而是敢于改变自己的行动力。
能力重要吗?重要,但你没有意愿,能力是不可能发挥出来的。
每个人都有分享、记录与表达的意愿,在日常也都在做这件事,讲话、安排工作、写报告、发朋友圈、留言等,都是真干,但离有节奏地干、持续地干、止于至善地干,还缺少一个机制,缺少一个裹挟的平台。
在007,肯定没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