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时,被问到“你觉得自己是一位幸运的人吗?”
绿树 成长进化论 今天
“你觉得自己是一位幸运的人吗?”
据说这是松下幸之助面试时必问的题目。
现在是招聘旺季,很多人因求职参加面试,大佬们最终看重的还是“你是一个……的人”底层问题。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贴着标签生活的,“我是一个……的人”,恐怕很多人自己也给不了明确的答案,这样的话,如何让别人知道真正的“你是一位……的人”呢?
最近,冬吴最近几期,期中一期讲的主题是“习得性乐观”,在里面谈到了松下幸之助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我们跟一个人打交道,其实,不是在跟一个人打交通,而是在一跟这个人背后的反应模式打交道。
需要松下幸之助面试的人,想必是高管才有这个必要。
高管是带领大家解决挑战性难题,带领大家走向光明的人,当然是乐观的人更合适。
说自己幸运的人,往往是乐观的,在面对困难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反之,可能就没那么积极主动。
这个面试题,对普通人有没有回答的意义呢?
我认为是有的。
松下幸之助,没有用“乐观”或者“悲观”提问,而是用“幸运”,这恰恰说明,“幸运”是悲观者和乐观者共同祝福。
“习得性乐观”这期节目里面有两个观点,我当时特别分享给自己和孩子,分享给自己的是:乐观是可以习得的。分享给孩子的是:坚持原则的人是好相处的,当然也希望孩子长大后是一位有自己原则的人。(当时家里老小,还有我都感冒了,所以推迟了,健康是最大的福气。)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这是我们都被科普了的常识,但其实,性格还是带给我们很多误导。
我做过多次性格测试,测试结果特征描述大多是:内向的、严谨的、悲观的、细致的、积极的等。给出的职业推荐标签是会计、审计等与物打交道比较多的工作。
我以前承认自己一位内向、悲观的人,但我从事的是人力资源工作呀,是否意味着我要改行呢?
2012年在复旦管院培训时,在杜映梅老师的课堂上,参加PDP人际风格测试,我的特征是:猫头鹰和考拉型。翻译过来特征仍然是:内向的、严谨的、不善社交的。但杜映梅老师当时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意是:你们觉得性格特征和一个的职业选择有关系吗?
我记得我回答是:性格和职业选择有关系,性格与职业风格合拍是好事,但性格与职业风格不合拍,也不是坏事儿。就像我猫头鹰和考拉,但我一样相信自己能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这段话一直在暗示我自己,当我在做决策时,脑海里一直会有一个内外的、外向的、乐观的、悲观的声音来提醒我。
当然,这些年来,这段话也在我心里得到一些进化,我认为无论你是什么性格的人,都是可以做好所有工作上的事情。当然,大多数人都是能做好自己工作中的所有事情的,因为大多数人都实施的是执行力而非领导力,用刘澜老师的话,动员群众解决挑战性难题的人是不多的。
但至此,我也没有承认乐观是可以习得的,但我也不以为乐观是天生基因决定的,我认为出生后受家庭环境影响而致,但我一直没有察觉,当我察觉时,我已经被定性了,于是我就接受了。
幸运的是,我接收了但我并不认为“她”坏,我并没有成为性格的奴隶,并没有因为做成一件事或者没有做成一件事,把它归功或归咎于我的性格。
吴伯凡老师说:悲观的人喜欢用全称判断,全称判断的人习惯使用:“我一切都……”
比如说,这次考试考砸了。乐观的人说:我这次考试考得不太好。悲观的人说:我这人运气不好,一遇到考试就发挥不好。
乐观的人不使用负面的全称判断。乐观的人通常都是就事论事、用概率来思考问题。
只有你全力以赴的投入,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悲观者与乐观者的信念解释体系不一样。乐观者的解释体系专注的是可能性,即“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时间上久了,导致了悲观者与乐观者在处理事情上方法论完全不同,悲观者总是认为“倒霉”总是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久而久之,解决问题的意愿都会降低很多。
“这个问题解决了,说不定明天又出什么幺蛾子”。如果在解决问题中出现障碍,悲观者马上生出一种暗示:果然吧,果然如此,就是解决不了。
悲观也好,乐观也好,都是人们为了快速识别人的“偷懒”行为,人是复杂的,语言是抽象的,通过一些标签既不可能全面认识自己也不可能全面认识别人。
乐观如何习得?
1、不要使用负面全称判断。
2、凡事就事论事。
3、概率思维。
在我看来,这不是如何习得乐观?而是如何习得“做一个成熟的人”,负面的全称判断会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全称判断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吗?当然不是,凡事必有边界。用何帆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人的成熟就是对分寸感的把握。
过犹不及,都是不好的。
时刻警记:就事论事。
2018年第8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