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其所是

如其所是

作者: 小君_10d9 | 来源:发表于2019-04-24 22:09 被阅读0次

    尊敬的刘珅宏导师宋姜华导师亲爱的家人们:晚上好

    今日分享:感恩导师!感恩生命中的贵人。

          中午放学送归程队出去时。两个小朋友在吵架而且打起来了。我一个手臂搂一个强行分开他们。问他们发生了什么?A,B混合双打说的听不清。我再问:给你们造成什么困难,哪里不开心。他们又混乱了,我就一个个问A说:“他弄不见我组件,还不承认还很凶对我。”B大声说说“我没有,你乱讲!”我让他们演一次“犯案经过”让他们如其所是说真相。过程:B在A桌面拿走两个组件放进抽屉。A找桌面发现没有了,大声问谁拿了。隔壁同学告诉A,B拿了。A质问B,B不承认就打起来了。站中间立场,谁都不帮,帮理不帮亲。我们看来是一件小事,可要透过事情看孩子。

    我问A:“是什么组件啊,老师看得出它对你很重要。”

    A说:“是的是我刚买的,是那种铅笔可以堆起来像积木那样的可以拼枪”

    我问A“原来是这样,确实很重要啊少了两个妨碍你拼枪吗?”

    A说“那个是拼抢枪头”我说“老师感觉你很喜欢。”

    孩子说:“是的,我存了好久的钱。”我们看来小小的事对孩子很重要啊,可是孩子千辛万苦得到的呢!

    我转过去问B,“刚刚,我们演了一遍,你确实有拿哦。你也喜欢是吗?”

    B说“我很喜欢,但妈妈不给买。”我说“那这是谁的东西啊?”

    B说:“是A的。”

    我说“那你问过A你想要没有?”

    B说“没有。”

    我说“那不问自取的人是什么?”

    B说“小偷,老师我不会再不问别人拿别人东西了!”

    我“你领悟能力真好,一点就通了。老师也相信你,以后想要什么,要先问人。”

    我问A“你想要B怎么处理呢?”

    A说:“我想他买回给我”

    我问B可以吗?他说可以。

    我说“这问题就那么简单的解决了嘛?你们怎么像大草原的老虎,别人踩了一点点尾巴就咬回人家呀!那你们都像老虎咯,那得把你们送回大草原去哦!”同学们都笑了,然后叫他们握手言和。我的处理方法被一个家长点赞。说我不用骂就把事情解决了

          孩子有时会把想象当现实,赞叹师父,面质法则又一次帮了我和孩子。

       只看到问题,看不到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曾经,当孩子出现问题,父母老师们都是连人带事一起骂: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长了个榆木脑袋!

    你就是诚心捣蛋!

    你怎么这么胆小?你就不能像谁谁谁!

    解决问题要“对事不对人”,要就事论事——孩子是孩子,问题是问题

    孩子只是做错了事,但孩子本身没有问题

    不能把问题等同于孩子,更不要上升到对孩子人格、品质的批评

          很多父母会有这种感觉:办法想了一大堆,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威逼利诱,还是不管用,只有吼一顿,或者不理他,才有点效果,太心累了!

    要透过事,看到人,要对人不对事。是人内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会产生“事”。

    如果只是停留在“事”的层面,你会整天忙着救火,疲于应对,焦头烂额…

          如果我们认为,教育就是我知道,你不知道,我要把我知道的、我认为正确的东西灌输给你,那么,我们就很容易陷在“对事不对人”的模式里。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判断这件事是对的还是错的,是不是符合我们头脑中“正确的”概念。

    如果不符合,我们就会给孩子讲道理。所谓讲道理,就是把我们认为正确的概念灌输进孩子的头脑里。

            以为孩子明白了道理,就会正确地做事。同时,我们还会急着给建议、给方法,甚至亲自上手,帮孩子解决问题。

          结果就是,道理没用,最后还是吼管用。

    父母又累又气,身心疲惫

          我们不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而是成为孩子生命的参与者、陪伴者、引导者。对于这个幼小的生命,我们尊重他有自己的感受、需求,我们相信他有向善向好的内在动力,

    我们选择把问题看作他内在需求的一种曲折表达。如此,我们就不会停留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技术层面,不会热衷于照搬各种各样的方法论。

          因为看似相同的问题,每个孩子内在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没有看到孩子真实的感受、真正的原因,笼统地给她讲“你要坚持,要有毅力”的大道理,就像所有的头疼都开止疼药一样,最多缓解一时,治不了根本。

    提升认知,尽量摆脱情绪的驱使。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我们难免会变得心烦意乱,烦躁不已,看不到太深太远,容易在情绪的驱使下简单化地解决问题。

    这时,就需要我们跳脱出情绪,冷静下来,寻找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跳出情绪,靠的是改变认知。不会想如:这孩子就是存心和我作对,他就是奸懒馋滑。

    而是想“孩子有他的不得已,有他的脆弱和恐惧,但他的本心是好的。

    体会一下,这两种认知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

    所以,问问自己,你是相信孩子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呢?

    其次,设身处地去体会孩子的内心,用心觉察。

    想一想,如果你是孩子,你这么做,是想表达什么?你希望你的父母老师给予怎样的回应?

    我们都做了太久的大人,习惯了用理性思考,忽略了内心的微妙感受。多感受孩子的内心,也会让你的心变得更柔软,更有智慧。

    感恩导师的智慧,让那么多的人获得快乐幸福故余生必追随导师习以悲悯之慈心,泯民之苦,还世界以真爱幸福之境。

    感恩导师和家人们花宝贵时间阅读,有不足之处烦请指正,感恩!

    弟子蕊君敬上

    从化弟子蕊君4月24日321天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其所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zn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