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两句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和“规矩,方圆之至也。”流传至今,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项法则。
其实这两句话所提及的就是关于“规矩”的这个话题。在社会上,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规矩的,不管你是否有职业,不管你是残疾还是健全的人,不管你是学生还是已经步入社会中的人,只要你是地球的一份子,你都是离不开规矩的。如果没有了规矩,何来平等,何来法律以及教育呢?简而言之,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规矩的。如果一个人的言语行动上不讲究规矩,就不成样子,更无法提及成功。
绕回原话题,孟子认为即使有离娄那样的眼力,公输子那样的技巧,不靠圆规和曲尺,也画不出标准的方形以及圆形。这也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意思。同样的,就算天资再好,如果没有进行发展,别人也发现不了你的天资的。那么,就算这个国家的人多么善良,如果没有规矩,也迟早会出现坏人。像尧和舜那样的君主,如果他们不去实行“仁政”,又何德何能使天下太平呢?一个物体,就算它的材料物质价值有多高,如果它不选择利用起它的这个好价值,不施展和发挥它的价值,就算它的价值再高,对于任何东西来说都看起来是无用途的物体。
《诗经》中提到:“不犯错误,不要遗忘,完全遵守旧的规章。”虽然,它所说的意思是一个君主如果要执掌国政,就至少需要去凭借效仿与学习先王的王道,而其中的王道就包括旧的规章。其实,孟子在后面说到的一些例子就都是关于“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意思了,只是借助于国家的问题来说罢了。那么简而言之,就是说一个君主的行为修德和管理国家是怎样的,那么这个国家的百姓也会和他一样。孟子说:“在上的不讲礼义,在下的不学礼义,作恶的百姓日益增加,那么这个国家灭亡的话也就很快了。”这无疑也提到了关于“规矩”的这个问题。如果君主没有这么一个讲礼义的规矩意识,百姓的自我意识跟着君主和他的国家走,都没有规矩的意识,那么这个国家也就会是不成样子的。自然我们就能明白,没有规矩,是无法形成一个圈子的,何况一个国家呢?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牵扯到我们的生活的话,意思即是做事要有一个标准、准则。就算你是讲自由,也是有一个限度内的,那么守规矩就是第一准则。但也不是说非要“墨守成规”什么,而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不要超越那个标准。同样,守规矩就是保持自己的做人的准则和标准,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有标准的,那么限制与衡量标准的就是“规矩”。
所以说,在自我意识之中渐渐形成一个基准,坚定自己的意识、规矩,不越界。那么,有了规矩,才会得以成功。因此,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就是行为的最高之至,也是衡量行为的标准。
网友评论